以后已经没必要再计算双十一的时长,“史上最长”年年都被刷新记录。
今年更甚,各家都在抢跑,国庆假期刚结束立便无缝衔接到双十一。快手在10月7日打响第一枪,率先启动双11预售;京东自10月9日晚8点起,正式进入双11,并延长至11月14日24点结束;抖音电商从10月9日0点开卖。
京东方给出的解释是,“从3C、数码、居家日用到服饰美妆、吃喝玩乐,每个领域的消费热点都是层出不穷。因此,不需要刻意去压低消费需求”。
虽然如此,消费者对双11的怠倦也是事实,在社交平台有不少人表示已经没有囤货、消费的欲望。显然,电商平台也意识到了这一事实,光靠拉长购物周期和单纯低价已经失灵。京东双11的思路是在延续“又好又便宜”的基础上,两手抓,一方面减轻用户的购物负担,另一方面激发用户的消费欲望。
这种“简单+分层”的双轨策略,正在重构双11的消费体验逻辑。当行业陷入“时长内卷”与“低价疲劳”的怪圈时,京东的选择颇具代表性——与其在时间跨度上做加法,不如在消费体验上做乘法。
在“减负”层面,直击用户痛点:取消预售环节,让“所见即所得”的即时满足感回归;官方直降与补贴规则透明化,杜绝“先涨后降”的价格游戏;现货开卖模式告别“等快递”的漫长周期,将决策-支付-收货的链路压缩到最短。这种“去套路化”的操作,本质上是对消费信任的修复——当消费者不再需要拿着计算器比价、掐着秒表抢预售时,购物的愉悦感自然回升。
而在“激活”维度,京东的策略呈现出鲜明的层次穿透力:针对高净值用户,补贴之外突出品牌和超出市场水平的品质质量,让品质消费不再犹豫;对于追求独特的Z世代和小众爱好者,采销团队全球搜罗的“独家首发”“限量联名”商品,配合“明星火锅局”“综艺同款”的场景化营销,既满足了差异化需求,又赋予购物过程社交谈资。
更值得关注的是情绪价值的注入。当“买买买”的单一动机退潮后,京东敏锐捕捉到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升级需求——直播间里与明星围炉涮肉的烟火气、综艺同款带来的追星共鸣、限量联名背后的身份认同,这些软性元素与硬核优惠形成互补,构建起“理性消费+感性满足”的双重驱动力。
这种变革背后,折射出电商平台从“流量争夺”到“心智经营”的深层转型。当行业逐渐意识到拉长战线≠增长、绝对低价≠绝对优势时,以“简化链路+分层运营+情绪共振”的组合拳,正在重新定义双11的价值坐标——不是比谁更能熬、谁价格更低,而是谁能真正读懂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用最简单的方式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双11大战的背后,一场关于AI技术的隐形较量悄然升级。如果说过去的双11竞争焦点,是比拼谁能承载更庞大的用户流量、确保服务器在洪峰中稳定。那么在大模型技术爆发后,这场竞赛的核心已转向AI能力的全面突围:智能客服的秒级响应、物流网络的智慧调度、营销触达的精准穿透等。AI正从辅助工具蜕变为驱动双11体验升级的核心引擎。
相比前两年,电商对AI技术的应用已从“单点试验”迈入“系统化”新阶段。不再局限于某个环节的小范围尝试(如单一客服场景或局部物流优化),而是沉淀出一套覆盖全链路的独立AI系统,并基于此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稳定服务于商家需求。
以京东为例,其通过大模型2.0与“狼族”智能产品矩阵,构建了从智能决策、智能执行到商家服务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既提升了内部物流效率,更通过京小智降低商家转人工成本28%、提升售前转化率37%,通过AI外呼实现31%的业务转化效率增长,最终形成“技术-服务-商业价值”的闭环,
双11的竞争从来都不是单维度的,用户的需求也是多元且动态变化。当双11的“长”变成常态,电商竞争的焦点便不再局限于短期的爆发式增长,而是转向了全链条、全周期的综合实力较量。这意味着电商平台需要以更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用户多元且不断演变的需求——从追求极致性价比到注重消费体验的品质化,从标准化商品服务到个性化、定制化的精准匹配,从单一购物场景到“即需即得”的全渠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