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观察者网了解到,昨日,腾讯首届青云奖学金宣告启动,拟评选出15位优秀学子,每位获奖者将获得总计50万元的支持额度。
腾讯“青云奖学金”
具体来看,包括20万元现金奖励,用于科研攻关与个人成长发展;另有30万元云异构算力资源,专门用于GPU相关使用需求。
区别于传统校园招聘或实习项目模式,腾讯将“青云奖学金”定义为“寻找顶尖技术人才”的专项计划,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方向。该奖项面向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在读、拥有中国国籍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选拔时会优先考量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领域的学生。
腾讯招聘全球负责人罗海波表示:“青云奖学金设立的初衷,正是为了践行‘为更值得的探索’这一理念,支持最具天赋和热情的青年学者,去追逐那些大胆的、前沿的、具有长远影响力的科研方向。”实际上,“青云奖学金”是腾讯“青云计划”的延伸举措。
早在2023年,腾讯就已将技术人才招聘体系升级为“青云计划”,面向全球范围招募顶尖学子。此次奖学金计划的正式落地,意味着腾讯的人才布局已进一步向前延伸,直接切入科研人才的早期培育阶段。
当下,互联网巨头对AI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
上周,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也罕见公开露面,在上海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勇共同发起成立“知春创新中心”,旨在培养出能够推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进步的顶尖创新人才。
现场合影
今年5月,京东启动TGT-顶尖青年技术天才计划,遴选机器学习、多模态大模型、空间与具身智能等方向人才,并配备行业顶级的薪酬回报和全面的福利关怀,且称薪酬“不设上限”。
阿里云招聘则设置了AStar项目与AIClouder项目,面向拥有高水平论文、开源项目影响力等特质的顶尖人才,为这类毕业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和专业扶持。这一举措是阿里巴巴在之前T项目之后,推出的又一项重要AI人才战略。
此外,今年3月,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团队面向高校研究人才推出TopSeed人才计划专项,该专项下设有针对应届生的全职项目和针对在校生的研究实习项目,面向2025年9月及以后毕业的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包括大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和系统、多模态生成、多模态理解及语音等,工作地点涵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新加坡、圣何塞、西雅图等城市。
Top Seed人才计划
据悉,字节跳动此前曾对外公开表示,今年计划将毕业三年内青年人才的招聘量翻倍,三年以上社招人员占全年社招总量的比例保持在70%。
整体来看,与传统“金九银十”的招聘周期不同,2025年互联网大厂的校招节奏已提前至“金八银九”,部分企业甚至在7月份便启动了招聘工作。
具体数据显示,京东开放3.5万个招聘岗位,阿里已发放超7000个Offer,美团计划招募6000人,字节跳动招聘量超5000人,百度校招规模同比增长达35%。
其中,AI岗位占比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阿里60%的岗位与AI相关,部分业务线的占比份额甚至高达80%;美团技术岗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并首次推出“AI产品经理提前批”招聘;百度AI岗位占比更是突破90%。
有猎头此前透露,目前,顶尖高校AI专业博士的年薪已接近200万元,普通岗位与顶尖计划岗位的薪资差距可达“50万 vs 200万”。
AI岗位薪资中位数同样屡创新高:《2026届校招市场AI人才需求报告》显示,大模型算法工程师月薪达2.48万元,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薪资紧随其后;相关实习生日薪更是高达4000元,远超诸多行业正式员工的月薪水平。
在AI相关就业讨论度空前高涨的当下,也有观点认为:AI非但没有带来普惠的平权,反而让“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愈发凸显。
2025年,两位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在分析2015至2025年间覆盖超6200万员工、超1.5亿次的招聘就业数据后发现,生成式AI正以“资历偏向”的方式重塑劳动力市场。
相关论文截图
具体来看,相关数据显示,2015到2022年间,初级和高级岗位的就业增长曲线基本保持一致,但从2023年开始,两者开始出现分叉:高级岗位继续向上增长,初级岗位则开始掉头向下。
相关图表(灰线为总数,红线为初级,蓝线为高级)
对于深度拥抱AI的企业,其初级岗位数量在六个季度内相对下降了7.7%,而高级岗位则基本不受影响,甚至略有增长。他们认为,这一现象的主因是招聘大幅减少,而非大规模裁员。
据报道,携程CEO梁建章此前曾对此论文评价道“AI会取代初级的智力劳动,加剧年轻人在教育、结婚生育和职业初期等阶段所遭遇的困境。”
因此,AI的繁荣是否能带来更大意义上的“普惠”,可能还需要时间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