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第30届聚变能国际大会开幕式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会议作为全球核聚变科技和工程领域参与最广、影响最大的专业性国际会议,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摩洛哥、埃塞俄比亚等全球61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聚变能科研和工程领域近2000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
▲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
谈及国内聚变能发展,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核工业经过70年发展,在相关材料、设备及技术方面具备了良好基础,有能力为聚变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当前聚变能正处于从科学研究向工程实践、商业应用转化的阶段,因此推动开放创新合作至关重要。”
针对聚变能商业化面临的问题,黄平表示,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例如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将核聚变发展列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具体推进路径上,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产业联盟,推动聚变能国际化协同共创;构建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加大创新力度,推动聚变能国际化聚力共建;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促进交流合作,助力聚变能开放共享。”
▲开幕式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指定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为其首个“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标志着全球首个聚焦聚变能研究与培训的IAEA协作中心落地成都,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的地位与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更将为成都建设全球聚变能源创新高地、推动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注入关键动能。
“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聚变能发展水平、地位及影响力的肯定。”黄平介绍,IAEA协作中心的定位是依托成员国能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与帮助,“国际原子能机构选择将可控核聚变协作中心设在中国,正是因为中国有能力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服务与技术支持。”
▲(资料图)“中国环流三号”
在黄平看来,该协作中心落地成都并非偶然。他表示,四川是核工业与核技术利用大省,拥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布局了不少核技术应用产业企业,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同时,可控核聚变被称为未来理想的终极能源,备受各界关注,有着新一代人造太阳之称的“中国环流三号”正是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制。
“人才储备同样关键。”黄平补充道,依托各类科研院所与研究设施,四川已聚集起一批核聚变领域专业人才,为成都及四川地区聚变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摄影 王勤
编辑张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