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新
在全球经济承压、地缘政治格局多变的2025年,全球资本寒意弥漫。这本应让重资本、长周期的科技创新回归冷静,但这股寒意似乎完全没有传导至AI领域,科技巨头们依然在算力基础设施上的疯狂竞逐。
这场竞赛已不再是简单的业务扩张,而是演变为一场关乎未来的基础设施竞赛。
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5年底,全球在AI领域的总支出或将达到1.5万亿美元。
IDC数据显示,目前中美两国是绝对的AI核心市场引擎,合计占据全球近七成的市场规模份额。
其中,美国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头部企业的强势布局,市场占比超过55%,引领这股AI浪潮。以OpenAI为首的科技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将投资额从数十亿美元一举提升至千亿美元乃至万亿美元级别,目标只有一个:掌控未来AI时代最核心的资源——算力。
(pixabay.com,由AI生成)
重塑AI算力供应链
过去两年,AI竞赛的入场券几乎等同于能买到多少英伟达的顶级GPU。瑞穗证券估算,英伟达一度掌控着超过70%的AI芯片市场。其顶级芯片单片成本高达6万美元,成为所有从业方必须承担的“英伟达税”。
对单一供应商的高度依赖,为行业的供应链安全与成本控制带来巨大风险。
“相比算力过剩,我更担心我们因算力不足而失败。”OpenAI主席Greg Brockman的担忧代表了头部玩家的心声。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亦直言,只有构建强大的算力,人工智能才能兑现其承诺。面对现有算力不足以训练和发布新模型的瓶颈,AI热潮已从“不惜一切代价抢购英伟达芯片”的狂热阶段,转向具有战略纵深的供应链多元化布局。
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是随着AI应用逐步落地,算力需求结构也在改变。网宿科技子公司爱捷云副总裁吴释培告诉记者,其一线观察是:自2025年起,市场对AI推理算力的需求激增,头部大厂的采购趋势已从过去单一投资训练算力,转向训练与推理并行的策略。这意味着,巨头不仅要为模型训练投入算力,更要为面向亿万用户的推理应用储备海量算力。
作为本轮AI浪潮的引领者,OpenAI通过一系列大规模交易,亲自下场扶持供应链多元化,试图在未来获得更大的议价能力和技术选择权。
首先,OpenAI联手云厂锁定基础算力。其与甲骨文(Oracle)达成一项价值3000亿美元的协议,在5年内购买总计4.5GW(吉瓦)总能耗容量的云计算算力。这一合作也让老牌软件公司甲骨文迅速转身为AI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供应商;对OpenAI而言,甲骨文成为重要算力供给方之一。此前,OpenAI因对微软的独家算力供应安排有所不满,转而寻求新的合作伙伴。
随后,OpenAI与英伟达签署了一份未来十年价值1000亿美元、部署高达10GW算力的意向协议,试图进一步绑定英伟达。值得注意的是,其安排远超传统客户关系:英伟达向OpenAI逐步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而这笔资金又将用于购买英伟达自己的芯片。这种“左手倒右手”的资本闭环,既为英伟达锁定未来订单,也为OpenAI部分解决融资与供应问题。
为了进一步打破对英伟达的高度依赖、分散算力供给,OpenAI近期还转向英伟达的竞争对手AMD,承诺购买可支持6GW算力的Instinct系列芯片,并计划主要用于推理。
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透露,这笔交易不仅将在未来几年为AMD带来数百亿美元收入,还附带认股权证安排:AMD已向OpenAI授予最多可购买1.6亿股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若完全行权,OpenAI将持有AMD约10%的股份,行权价低至0.01美元。该安排既让OpenAI分享AMD股价上涨收益,也实现双方利益深度绑定。
最新动作是,10月13日,OpenAI宣布与博通(Broadcom)共同开发AI定制芯片(ASIC,即专用集成电路):由OpenAI负责设计,博通参与开发与部署,目标是在2029年底前完成10GW级自研芯片系统建设。这表明OpenAI不再满足于算力买家的角色,而是转向上游芯片的定义者。OpenAI称,通过构建自有芯片,可将其在前沿模型与产品中的经验直接嵌入硬件,释放新的智能水平。
技术路径上,博通采用的是ASIC方案。由于ASIC设计目标明确、针对特定应用优化,在特定场景下性能通常优于通用芯片,但其开发周期较长、灵活性较低。算力短缺背景下,一部分从业者看好ASIC方向。华泰证券预计,ASIC在AI推理领域的市场份额将从2023年的5%飙升至2028年的25%。OpenAI此举正是踩准这一技术趋势。
OpenAI的纵横捭阖只是整个AI行业的缩影。代表着算力争夺正进入深水区:从抢购英伟达GPU,到扩大供应链合作,再到自研芯片。这场竞争不仅关乎技术选择,也涉及资本、战略与生态,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科技产业格局。
泡沫阴霾浮现
华尔街分析师尤其担心,目前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对OpenAI的成功依赖过高,以及用于支撑行业实现雄心壮志的资金是否正在枯竭。
尽管各项重大投资协议陆续敲定,但OpenAI将如何支付其已承诺的数千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仍未明朗。在承担天文数字的基础设施与研发成本的同时,能否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是未知数。据悉,OpenAI曾向投资者表示,仅在2025年,租赁计算服务器的开支就可能约为160亿美元,到2029年或升至4000亿美元。
对应到盈利方面,OpenAI预计今年收入有望达到130亿美元,仍不足以覆盖亏损。甚至前述与英伟达、AMD的相关交易,也被外界批评为“左手换右手”式循环融资,即供应商融资,例如OpenAI用英伟达的投资采购后者芯片。
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警告,类似OpenAI的复杂AI投资结构,也出现在其他产业参与者中。随着交易日趋复杂,评估AI需求将变得困难;而长期算力合作协议较短期承诺更易受外部变化影响。由于协议披露有限,投资者难以全面评估系统性风险。
例如,特斯拉CEO马斯克的xAI近期正在探索通过复杂的融资租赁安排,以租赁而非购买的方式储备价值百亿美元的芯片。10月8日,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证实英伟达参与了xAI最新一轮融资,而这笔交易同样带有循环融资特征:xAI从投资人处总计募得200亿美元,其中英伟达投资20亿美元。所有投资资金结合股权与债务,被投入一家专门设立的空壳公司,再由该公司向英伟达购买处理器并租给xAI使用。此外,马斯克还计划在近期让特斯拉股东就是否投资xAI进行表决。
新晋云计算明星甲骨文,则计划在2026财年投入350亿美元在全球兴建数据中心,引发其财务稳健性的讨论。此前,The Information报道称,甲骨文在部署英伟达最新AI芯片时,因计算规模受限、收入与利润不匹配,甲骨文云业务的毛利率低于华尔街预期,导致股价单日重挫逾7%,虽随后迅速反弹,但对其长期获利能力的担忧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