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我与上海共成长·奉贤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16 08:05:30





走进位于奉贤的上海宏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织机低鸣,丝线穿梭。这里编织的不是寻常布料,而是两种关乎人类终极梦想的材料:一种植入人体,替代病变的血管,延续生命的希望;另一种飞向太空,作为卫星的“金色大伞”,连接浩瀚宇宙的信号。

这家企业的董事长,是一位名叫黎昊的“95后”创业者。这位年轻的 “奉贤女婿”,大部分时候展现着超乎年龄的沉稳,偶尔也会流露出一丝少年气。他有着科研人对细节的执着,有着创业者对市场的敏锐。

来上海19年,扎根奉贤9年,这个本科读电气工程、硕士攻电子工程、博士却跨界学纺织的年轻人,在一片科创热土上完成了从“技术追随者”到“产业编织者”的蜕变。在他的世界里,“编织”不仅是新材料技术的核心,更是连接学科与产业、个人与城市的纽带。


黎昊(左)与同事在实验室。

从人造血管到卫星“天网”

黎昊的公司位于奉贤区南桥杨王园区的一栋五层小楼。这里一到三楼是车间,四楼五楼是办公区。车间里,织机运行的声音轻柔丝滑,与五年前黎昊初见时 “吭哧作响” 的国产旧设备截然不同,其生产的不是普通布料,而是用于植入人体的人工血管。

在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人工血管是不可或缺的“生命桥梁”。当患者自身血管失去功能时,人工血管的植入能挽救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人工血管。

然而,国内中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不仅单根费用达数万元,且尺寸、弹性适配度不足,易引发血栓等并发症。“血管不是一根简单的管子,它不仅需要模拟人体组织的各项力学性能,还要兼顾生物相容性、抗血栓性、易于缝合性等才能长期稳定工作。”黎昊说,“如果能有高性能、高质量的国产人工血管就好了。”

带着这个念头,2020年,刚从香港科技大学读完电子工程硕士的黎昊决心跨界转型。他报考了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专注特种产业用纺织材料的技术攻关。

在实验室里,黎昊在导师的带领下攻克了生物级涤纶纤维原料的国产化替代,通过反复调试多段螺旋的波纹化纺织结构,测试生物相容性好的抗凝促内皮化涂层,最终研发出国产可替代的人工血管。


用以纺织人工血管的材料。


人工血管的纺织结构。

在此基础上,黎昊带领团队研发了全国首家以编织结构制成的神经修复导管,为受损神经搭建“生长支架”;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悬吊带,更是用柔软的编织工艺解决了传统产品的异物感问题。如今,这些产品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纺织新材料技术的本质是编织,但它的应用远不止在服装领域。”黎昊说。


“非技术型创业者”的产学研融合之道

“我不算技术型创始人。”在采访中, 黎昊不止一次这样说。不同于传统科研创业者深耕技术,他的优势在于“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在记者看来,他更像个“织网人”—— 把技术、市场、团队这些‘线’拧在一起。

去年,黎昊带领公司团队开辟了全新的业务板块,将导师团队从2008年就开始积累的“高性能纤维的可编织技术”推向产业化。这是项曾被国外垄断的技术,用于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超细金属纤维反射面材料的制造。

黎昊团队选择的极细金属丝,在表面镀金后,既轻盈又能精准反射信号。可难题随之而来:金属丝太细,织机稍一用力就会断裂;进口设备价格高昂且技术封锁。为此,团队长时间潜心研究、改造设备、优化工艺,终于解决了技术难题。


极细的金属丝的编织工艺。

如今,国内唯一一条新载可展开天线反射面国产化生产线已在黎昊团队的车间内成熟。“你看鹊桥二号的‘金色大伞’,那就是我们织的金属丝网,在月球背面反射信号,相当于给太空装了个‘上海造’的通讯站。” 黎昊自豪地说。

“科研不能只钻深,还要看远。”黎昊拥有同济大学电气工程、港科大电子工程背景,多年的求学经验让他意识到,实验室的顶尖技术与市场的真实需求之间有时存在壁垒,他的角色,就是打通壁垒、连接二者的“编织者”。


极细的金属丝的编织工艺。

过去一年,他与导师科研团队和一位资深职业经理人组成了核心“铁三角”:科研团队把控前沿研发方向;CEO凭借产业经验,负责企业规范化运营;而作为总经理的黎昊,则聚焦于将技术成果进行商业化落地和资源对接,形成产学研闭环。

这种模式打破了科研团队“埋头苦干”的困境。在黎昊看来,要用市场倒逼研发,科研攻关才能精准发力。这两年,他不仅深耕医疗器械新材料,还积极开拓民营宇航市场,在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制造、航空柔性材料、半导体电子专用材料等研发设计方面形成一系列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能力。“我们不做量大面广的普通纺织品,而是聚焦‘高精尖’的差异化产品。”他希望用这种灵活性,让团队能敏锐捕捉市场脉搏,实现良性循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科研论文到产品订单,“就像织一张网,每个环节都要紧密衔接。”


黎昊与同事们在实验室。

奉贤女婿与他的“第二故乡”

黎昊出生在福建厦门,2006年随父母迁居上海。2018年,他与初中校友、奉贤姑娘结婚,成了“奉贤女婿”。这个身份,让他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创业初期,奉贤给了我很多实实在在的支持。”黎昊举例,公司成立之初,就因建设实验室、进口生产设备采购、研发投入等大量支出遇到短期资金压力,政府部门伸出援手,退回了超过100万元的留抵税额,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奉贤的早餐圆桌会、政策精准投递、人才交流平台、双创大赛、领导带队走访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妈妈式服务”等,也为企业带来资源与机会。黎昊说,奉贤还为他颁发了第一批“贤才卡”,在生活工作各方面给予关怀。“这张卡不仅是荣誉,更是归属感。”他说。


奉贤为黎昊颁发了第一张“贤才卡”。

如今,黎昊的公司已成为奉贤区生物医药与新材料交叉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在他看来,奉贤的产业集聚正如纺织中的经纬线,正在逐渐密实、坚韧。“早年做动物实验要跑江浙,现在奉贤就有符合资质的机构。”他还提到,通过区里组织的活动,他结识了本地动物实验供应商、第三方检测机构,甚至是手术合作方,“本地协作的效率非常高!”

扎根奉贤近10年,这座新城的面貌变迁,也让黎昊内心充满期许和信心。“这里不像市中心那样热闹,但创业氛围很踏实,生活环境很宜居,适合沉下心来做事。”

采访结束时,黎昊又回到车间,查看织机上穿梭的高密度纤维。“每一根丝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织出好网。” 他说,“我和上海的关系也是这样,上海给了我位置,让我能够把理想‘织’进现实,我就要为它织出更好的图景。”


上海宏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原标题:《我与上海共成长·奉贤|从人工血管到航天材料,95后董事长在上海编织梦想》

栏目主编:茅冠隽 均 石浩南 摄

作者:解放日报 沈思怡 奉贤区融媒体中心 石浩南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