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扭腰、超灵活、24小时不断电……上海人形机器人“独角兽”公司智元机器人今天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这时距离上一代精灵G1发布不到一年。
有意思的是,产品还未发布,订单已经来了。几天前,智元机器人已经宣布斩获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这是国内工业具身智能领域迄今公开的最大订单之一。根据协议,智元将向龙旗提供近千台精灵G2型号机器人,切入消费电子精密制造核心场景。
更多合作伙伴还在跟进。发布会当天下午,智元机器人就与均普智能举办了智元精灵G2线下全球首发暨投产仪式,并同步开启与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商用,正式落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场景。
并非“聪明机械臂”而是“AI同事”
和精灵G1相比,精灵G2的结构更加紧凑,自由度更高,也更贴合工厂作业场景。最大的改变在于躯干,G1的躯干采用升降导轨式,即依靠升降来实现高度变化,依靠底盘来实现侧身,G2增加了一个有三个自由度的“腰部”,无需底盘运动即可实现近似人类的弯腰、转腰和侧向摆动身体能力。
采用升降导轨的精灵G1
G2在机械臂上也有较大突破,配置了全球首款十字腕力控臂,全臂搭载高精度关节扭矩传感器,通过关节阻抗控制,能细腻感知外力并做出柔顺反应。在演示中,测试人员无论如何折腾手臂,都可在保证手的位置不动的情况下回正手臂。与主流的三段式机械臂相比,十字腕构型能够进入更多狭窄的作业空间,比如拥挤的超市货架上作业。
有腰的精灵G2
精灵G2并不是一条更灵活的机械臂,而是“会打工的AI”,它自带G2自带“眼睛”(视觉传感器)和“大脑”(AI算法),能自己识别零件、规划路径,甚至在产线上和人类工人“打招呼”——这种能力,让其能够胜任“多品种、小批量”的消费电子制造生产线。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姚卯青表示,这些改变均来自真实场景的反馈。截至目前,G1的出货量已经超过千台,获得了宝贵的“岗位经验”,研发人员取长补短,形成“本体-数据-算法-应用-本体”的飞轮,从而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第二代产品。
一线“打工”经历促使机器人飞速进化
智元机器人是全球首家敢于开启机器人直播的厂家,今年7月,他们就让自研的A2-W机器人在富临精工绵阳工厂开启全球首个“工厂作业直播”。三小时中,一个智元机器人搬运了800余个物料箱,零失误,充分展现了其在长时间、高强度、动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作业能力。
姚卯青用“从无到有”来形容这一年具身智能方面的演进,这意味着一年前的机器人进工厂是视频中显示的一种未来畅想,但如今已可以在工厂上看到批量机器人落地。软硬件的共同繁荣促成了机器人的飞速进化:硬件方面,构型设计和关键模组选型方案在快速收敛,稳定性也突飞猛进。比如,一年前机器人中的零部件还无法支撑其稳定工作一天,今年在物流场景中,机器人的分拣成功率已经高达99%。软件的进展比硬件更快,随着AI的迅猛发展,许多全新的算法在涌现出来,已经能在数万次的测试中做到零失误。
智元精灵G2正将汽车安全带锁芯送入压紧机
在交付前,精灵G2历经部件与整机双重严苛考验,它经受了130余项部件及多项整机极限测试,覆盖-15℃至50℃高低温、静电防护与紧急刹停等严苛场景,确保其关节、底盘等核心模块的耐久与稳定。
保持“先发优势”无惧全球竞争
砸下数亿订单,龙旗科技为什么敢?在姚卯青看来,当前布局机器人生产线的厂家并非立刻想要获得回报,而是着眼“未来生产”。
消费电子行业,一款平板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12个月,产线每调整一次,传统设备就得停工3天以上。当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产品,小批量、多元化、按需定制的柔性制造已是大势所趋。精灵G2通过末端执行器定制和算法迭代,换型时间压缩到2小时内,还能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反哺系统优化排产。这种“边干边学”的能力,让产线效率提升不再依赖工人熟练度,而是AI的进化速度。
精灵G2在美术馆进行导览讲解工作
均胜电子的需求则更为直接,在其测试包装,线体转运环节,超过70%的任务都是不同形式的搬运。消费电子制造一年有万亿级产值,只要拿下1%的自动化改造份额,就是百亿级市场。
除了国内厂商,不少海外厂家也传达了与智元合作的意向。姚卯青透露,智元的海外客户主要来自三类,一是具身智能和科技大厂,二是汽车整车、零部件和化工类的厂家,三是有志于打造家庭机器人的企业。“目前国外还没有能够量产的工业级机器人,我们密切关注友商动态,并有充分信心参与到全球的竞争之中,希望明年智元的海外收入占比要达30%。”姚卯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