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端侧AI驱动需求爆发,国产嵌入式CPU如何缩小与国际大厂差距?

IP属地 中国·北京 爱集微 时间:2025-10-16 20:15:29

CPU按应用类型可以分成通用CPU、嵌入式CPU和微控制器等几种。嵌入式CPU作为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承担着控制系统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在AIoT、边缘AI以及RISC-V架构的推动下,嵌入式CPU成为国产芯片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而随着当前端侧AI技术不断下沉,推动物联网智能终端领域升维发展,又给嵌入式CPU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但是,高通、恩智浦 、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大厂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与生态优势,仍然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在产品技术、营收毛利、市场份额等方面,与国际龙头相比依然存在不小差距。但是,从研发费用投入比率、营收增长率等指标,也可以看出国内企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或许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竞争将是探索国产嵌入式CPU超越发展的现实路径。

需求催生增长,营收、毛利率存差距

当前,AIoT与边缘计算已从产业蓝图走向日常应用。过去几年中,物联网终端增速均超过20%,边缘计算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这直接催生了对嵌入式 CPU 的海量需求,也推动了国产嵌入式 CPU企业的快速发展。

据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物联网终端连接数突破150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2%,其中具备AI处理能力的智能终端占比已达38%;同期中国边缘计算市场规模突破1800亿元,工业物联网、消费电子、车载智能三大场景贡献超70%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国产嵌入式CPU企业近年来在经营业绩与市场份额上均实现显著突破。从2025年中报来看,晶晨股份营业收入规模最高,达到4.65亿美元。瑞芯微的营收增长速度最高,达到63.85%。其他公司情况,全志科技营收1.87亿美元,增长率25.82%;北京君正3.14亿美元,增长率6.75%;龙芯中科0.34亿美元,增长率10.90%;国芯科技0.24亿元,但出现负增长,为-34.74%。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CPU大厂也非常重视嵌入式这一市场。高通、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瑞萨电子等,均是这一领域的重要玩家。与国际龙头大厂相比,国内企业无论在营收还是毛利上都有不小的差距。从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的比较来看,高通营收达到226.49亿美元,恩智浦为57.61亿美元,意法半导体为52.57亿美元。

在毛利率上,除意法半导体为33.45%以外,高通、恩智浦都在50%以上。国内几家嵌入式CPU公司的毛利率多在30%量级,只有瑞芯微与龙芯中科分别实现了42.29%和42.44%的毛利率。毛利率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产品结构、市场定价能力变化。这些方面国产嵌入式CPU公司与国际大厂的差距仍然不小。

不过在营收增长率上看,瑞芯微2025年上半年达到了63.85%,全志科技也有25.82%。相比几家国际厂商,高通17.20%、恩智浦-7.87%、意法半导体-21.18%,都有不小的进展。可以看出国内企业未来的增长潜力。

国际大厂金额领先,国内企业费用率表现不俗

而研发投入是科技企业的生命线,嵌入式CPU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一员,研发策略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从2025年中报来看,几家公司在研发费用处于分化状态,龙芯中科高比例投入研发,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营业收入)高达96.28%,国芯科技的研发费用率也达到89.90%。这也是导致其净利润出现亏损的重要原因。其他公司则维持在10%~25%的区间。


如果与国际厂商比较,在研发费用的金额上,国内嵌入式CPU明显要少很多:高通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44.46亿美元,恩智浦11.20亿美元,意法半导体10.04亿美元。但就研发费用率进行比较,三家国际大厂基本在19%左右,而国内企业即使不考虑龙芯中科与国芯科技高比例投入研发的企业,其他厂商在研发费用率上也有不弱的表现。

此外,国内嵌入式CPU企业的研发投入也是持续增长的。从研发费用增长率指标来看,瑞芯微7.24%、全志科技4.28%、晶晨股份8.98%、北京君正-1.09%、国芯科技6.40%、龙芯中科9.95%。这显示出国产AI芯片企业对研发的重视,以及发展的潜力。

借差异化竞争,率先实现细分场景替代

面对国际大厂在技术积累、生态覆盖上的先发优势,差异化成为国产嵌入式 CPU 突破竞争壁垒的核心路径。不同于国际厂商聚焦 “通用化、高算力” 的产品逻辑,国产企业若能紧扣中国市场的本地化需求,尤其是国际大厂本地化不足,无法有效覆盖细分场景的痛点,就能快速打开生存空间,逐步实现从细分替代到全面竞争的进阶。

在工业场景中,抗干扰能力的差异化设计是国产嵌入式 CPU 的重要突破口,消费电子场景也为国产嵌入式 CPU 提供了低成本方案的差异化赛道。在国芯科技在2025年中报中就表示,公司继续基于 RISC-V 指令架构投入研发,面向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的实时应用,成功研发了 CRV0、CRV4/CRV4E/CRV4H/CRV4L、CRV5、CRV7 系列 RISC-V CPU IP 核,并且都有国产化软件开发工具链支持。在 NPU 领域,面向端/边缘侧应用和面向 AIPC 应用开展 AI 技术研发,形成 CNN20、CNN100、CNN200 和 CNN300 系列化 NPU IP 核。

在此过程中,专利布局对企业发展与行业竞争至关重要,各家嵌入式CPU企业也因此高度重视专利数量与专利布局。根据各家公司2025年中报,瑞芯微专利数量1211件、发明专利530件;全志科技专利数量668件、发明专利290件;晶晨股份专利数量333件、发明专利176件;北京君正专利数量499件、发明专利336件;国芯科技专利数量254件、发明专利138件;龙芯中科最新专利数量达到1009件、发明专利392件。


从长期来看,差异化策略并非被动避让,而是主动筑墙,通过在细分领域的技术积累,获得客户信任,国产嵌入式 CPU 既能快速实现营收增长以反哺研发,也能逐步构建起针对中国市场的场景化技术壁垒,为后续向车规级、高端工业控制等领域突破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