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一家头顶光环的具身智能公司突然走到了命运拐点。
十月初,关于一星机器人(OneStar)原地解散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起初几乎无人相信。毕竟就在一个月前,这家公司刚刚宣布了一笔由百度风投等知名机构加持的数亿元融资。更何况,它的创始人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儿子——李星星。
不过华尔街见闻从一星机器人员工处确认,他们已接到解散通知。公司CTO兼联合创始人丁琰也修改了他的工作经历,其在一星机器人的任职时间定格在了2025年10月。一星机器人的公众号清空了所有历史记录,仿佛在数字世界被一键抹去。
这家拥有显赫出身和雄厚资源的企业,似乎与“失败”二字绝缘。然而,商业世界的逻辑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复杂。在“一个吉利”的最高战略意志下,一场深刻的内部资源整合正在进行。即便是李书福亲子的项目,也必须为更宏大的版图规划让路。
回顾一星机器人的短暂历程,它的起点高得令人艳羡。
一星机器人自诞生起被认为是吉利在机器人领域投下的重要棋子。其在今年7月12日,获得数亿元“亲友轮”融资,投资人包括曹操出行、晶能微电子、春山资本等吉利相关产业的过往投资者。
更重要的是,一星机器人并未依赖背景,而是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它没有追随行业主流去打造夺人眼球的演示模型,而是创新地采用了“倒做AI”的核心策略。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以生产线上的实际任务为起点,反向推导和设计算法与工作流程,让机器人在真实场景的磨练中迭代进化。这种务实的理念,带着鲜明的吉利风格:让技术在工厂里创造价值,而非在展厅里表演。
为了支撑这一构想,一星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劲的技术团队。公司不仅与复旦、清华的顶尖教授团队展开合作,还从上海AI Lab请来了明星研究员丁琰担任联合创始人及CTO。这支规模不大但精英化的团队,超过半数成员拥有海外学术或工作背景。
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应用场景的多重优势推动下,一星机器人的发展一度非常迅速。
8月,一星机器人便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并发布了首款轮式双臂机器人产品。9月,再次获得数亿元的种子轮投资,投资方中不乏市场化的知名机构。据称,公司运营仅两个月,便已获得商业订单。
丁琰在国庆节前的凌晨,还持续在朋友圈更新着动态,为一星机器人寻找商业合作伙伴。
一切迹象都表明,这是一家正在高速奔跑的明日之星。然而,这一切都在国庆后戛然而止。
一星机器人走到今日,并非无迹可循。时间回到9月28日,千里科技的品牌发布会成为了预示结局的关键节点。在那场活动上,李书福亲自为千里科技的创始人印奇站台,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那句“未来是属于印奇的”断言,已经向外界清晰地传递了最终的战略选择。
机器人,正是千里科技未来重点发展的一个业务。一星机器人的业务方向,与吉利重金投入、集中资源支持的千里科技,产生了重叠。
在吉利《台州宣言》下,为达成“一个吉利”的整体目标,任何存在定位冲突、可能造成内部资源损耗的项目都必须被重新规划。
对李书福来说,传统汽车制造的利润空间日益受到挤压,而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业务,拥有高出数倍的利润率。吉利的目标,是在“AI+车+机器人”这个更广阔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通往这个未来的道路需要巨额且集中的投入。在如此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任何资源的分散都可能导致错失良机。因此,整合内部力量,将所有筹码押注于一个最具潜力的主体上,就成了必然的抉择。在这盘关乎集团未来的大棋局中,商业理性压倒了一切。
吉利的机器人之路就此一片坦途?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一星机器人解散后,其备受业界关注的技术团队并未被直接并入千里科技。他们被给予了其他的选择,包括跟随原CTO再创业或是寻找新的机会。
尤其是,千里科技当下的核心业务重心仍在智能驾驶领域,其机器人相关的业务规划尚处早期,短期内并无大规模的招聘需求。
这构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李书福已经为他选中的未来冠军扫清了赛道,但这名选手似乎还未完全准备好进入机器人这个新赛场。对一星的整合,更像是一次着眼于未来的提前布局,为了确保长远的战略统一,不惜结束了一个当下正展现出良好势头的项目。
李书福已经大刀阔斧地重整了版图,将机器人业务的未来指针拨向了千里科技。但对千里而言,真正发力机器人的故事,或许还需要一些时日。
吉利的AI雄心仍在继续,只是通往那个机器人帝国梦想的道路,因为这次决绝的整合,平添了几分等待与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