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第八届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正式拉开帷幕。在全体会议环节,大会围绕《自动驾驶热潮下的冷思考——安全与发展》这一主题,举办了一场圆桌对话。地平线余凯博士与蔚来李斌、大众汽车吴博锐、Momenta曹旭东展开深度对谈,聚焦自动驾驶落地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商业模式以及发展愿景,展开了一场兼具理性分析与远见卓识的思辨交流。地平线余凯博士结合自身企业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自动驾驶产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未来走向。
余凯博士表示,智能驾驶行业现在成为大众话题,但这个行业既需要承担沉重的责任感,又要能够心怀对美好的向往,是件充满使命感的事,确实不容易。所以地平线从创业第一天起,使命就定为 “让人类生活更安全、更美好”—— 所有美好都建立在安全之上,这份责任感必须承担。但不管多难,支撑地平线的还是对用户产品、对用户美好出行的向往。
余凯博士介绍,今年早些时候地平线提出一个目标:三年推动 “hands off”,五年推动 “eyes off”,十年推动 “minds off”。相信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如果将五年前辅助驾驶的水平,和现在城区NOA的能力进行比对,就能感受到技术进步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
对于如何让安全真正落地等话题,余凯博士认为首先行业在价值观方面要先对齐。到底在做一件什么事?有没有敬畏之心?是不是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做?地平线这些年在自动驾驶领域,算是偏冷静的玩家,没有天天摇旗呐喊说 “要冲 L4、L5”,而是一步一步来 —— 从前视一体机、高速 NOA 做起,慢慢积累量产经验,搭建从硬件到软件的工程经验。现在已经交付了超过 1000 万套的辅助驾驶系统,这里面经历了很多地狱级的考验,也算 “跨越万水千山”。地平线从做芯片起家,而芯片这件事本身,对工程质量、流程、纪律性要求极高。地平线团队一开始是互联网软件背景,做互联网软件即使上线后有bug还能随时修改,但汽车不是这样的,芯片也不是这样的,芯片要是有一个 bug,后果就是万劫不复,会导致大量召回,还得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和时间去补救。也正是因为这个,团队的心态慢慢沉了下来,从一开始的 “彩旗招展”,到现在有了敬畏之心,然后如履薄冰,每天把点点滴滴的工作做好。
“所以今天的地平线,还是行业里的一个偏冷静者,扎扎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不喊大口号,扎扎实实从每一个晶体管、每一行代码,到编译器,再到上面对应用层软件的支持、传感器的适配,都认真做。就说传感器适配,一想到这事我们就 ‘头大’:每一个车型跟传感器的适配,我们都要跑大量里程去验证,这里面软件模型的开发、训练,都是巨大的成本和责任。”余凯博士说。
谈及对于未来自动驾驶商业模式的展望,余凯博士表示,世界是多样的,目前看有的厂家选择走苹果的垂直整合模式,也有的厂家则拥抱开放的生态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成功的先例。从商业模式角度而言,既有供应商模式,即通过为新车提供零部件、芯片或软件,一次性获取相应收益;也有循环性的收费模式,比如月度收费模式。
“但我认为,当自动驾驶发展到L4、L5级别,真正出现一个能基本像机器人一样,每小时都帮你开车时,你为何不为此付费呢?就像付工资一样,这就像微软的Office 360现在采用的月度收费模式,在L4、L5级别自动驾驶时代是有可能实现的。”余凯博士说。
余凯博士表示,无论是供应商模式,还是月度订阅模式,其实地平线都做过详细测算,这是一门巨大生意。比如说芯片,现在英伟达的Thor,价格已经接近甚至达到700到1000美金,地平线的芯片也从一开始的几十美金走向了几百美金,如果面向未来,这些芯片成为车辆标配,假设全球每年有1亿辆新车,那么即便算力成本不增长,这也将是一个每年几百亿美金到千亿美金的市场,规模相当于今天的手机芯片市场,或者说服务器芯片市场的规模。基本上可以认为,每年全世界有新增的1亿台“服务器”在马路上行驶,而这些“服务器”里都有芯片、软件和传感器。
“所以这个生意模式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关键在于它也是一个非常收敛的模式。比如说在PC时代,底层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收敛到微软和Intel,而到了移动时代,操作系统基本上是安卓,底层就是高通和MTK,这两家基本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未来底层核心技术的供应商,大概会是第一名、第二名占据主要份额,可能第三名会稍微分得一点,但整个生意模式我认为是非常自洽且成立的。”余凯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