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小米雷军:以AI与生态破局智能网联下半场,呼吁全行业共建新生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0-17 12:16:15

环球网

10 月 16 日,2025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亦庄开幕。小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发表演讲,分享了小米造车四年半以来的发展成果,深入剖析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趋势,并呼吁全行业携手共建生态,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深耕四年半交付 40 万辆,锚定智能化下半场

“小米宣布造车四年半时间,产品上市也有一年半的时间,截至目前为止,我们交付了大概 40 万辆。” 雷军在演讲开篇亮出成绩单,并明确指出行业发展阶段:“智能网联汽车上半场的电动化已初步完成,下半场智能化正在逐步深入。”

他强调,智能化技术 “正在重塑汽车的产品定义、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其中组合辅助驾驶系统是行业焦点。为把握这一趋势,小米已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小米YU7,我们下决心全系一个配置,全系标配700T算力,全系标配了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这不仅 “大幅度的提高了辅助驾驶系统的体验和安全性”,更 “为未来的技术的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研发投入上,雷军透露:“第一期总投入57.9 亿元,智能驾驶专属的研发团队的规模也超过了 1,800 人”,同时 “联合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顶级院校进行非常多的前瞻科研与协同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还将手机技术跨界应用于汽车,“比如,利用车上的摄像头做了车载影像,在路上你看到好看的风景、有趣的瞬间都可以直接拍摄录像分享,既方便又安全”,该功能已获得用户广泛认可。

AI 大模型开辟想象空间,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

谈及技术突破方向,雷军断言:“AI car 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无数的创新的机会。”他重点阐述了端侧 AI 模型的核心价值:“不需要联网,就可以大幅度的改善整个人工智能的体验”,通过整合情绪识别技术与多模态交互能力,实现 “认识人、看世界、懂屏幕”,语音合成也 “更拟人,有语气和情绪”,还能 “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进行学习和优化。”

在车内交互场景中,AI 技术让操控更便捷:“通过一个车内的 AI 交互传感器,就可以完成手势识别、控制车内的设备,而这些手势指令都可以自定义,想要控制的设备也可以自定义。”更重要的是,“端侧的能力可以保证 AI 大模型调用本地的算力,数据保留在本地,充分的保障了数据的隐私安全。”

长期来看,雷军将汽车定义为 “智能的移动空间”,并紧扣小米战略:“小米的总体战略就是人车家全生态,汽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依托小米已建成的 “全球最大的消费级 AIoT 平台,连接了近 10 亿台的智能终端”,汽车可 “调用整个生态的 AI 算力,提供丰富的场景应用”,目前围绕汽车核心场景的 Car IoT 产品已通过 “硬件预埋、软件适配和场景联动,带来了领先的智能生态用车的体验。”

呼吁生态共建:抵制乱象,聚焦创新

面对行业特性,雷军明确表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非常的复杂,涉及到的领域也非常的广泛,这不是一个单点突破的竞赛,而是一个需要全行业共建、共享的生态变革。”他认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的精准赋能和政策的稳定性”,如 2020 年国务院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就明确 “支持生态主导型企业的发展。”

作为生态型科技企业,雷军强调小米 “始终以共建者的身份参与产业发展”,并发出行业呼吁:“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处于历史的机遇期,不是零和博弈,需要全行业团结一致,共建共享智能网联汽车的新生态。”他具体倡议:“全行业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安全为基础,质量为根本,创新为方向,携手围绕重要的底层技术和重要的研发领域,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上,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一起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最后,雷军表态:“未来小米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所有同行和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推进行业发展。”(文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