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市象 王铁梅
山姆多年会员小谷,第一次萌生出了退卡的念头。
她对「市象」表示,尽管过去山姆多次陷入舆论争议,出于对品牌品质的了解,自己大多时候选择包容。"在山姆购物已经十年了,以往出现产品问题时,大都在可控范围内。毕竟作为供应链复杂的大型零售商,偶发瑕疵可以理解。配合积极的售后态度的话,通常不会深究。"但这次配送骑手安全事件,让她重新开始审视这家企业。
让小谷态度转变的导火索,是近期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的一张现场照片:山姆配送员骑行的电动车货物堆积如山,部分车辆因严重超载已出现明显倾斜。更甚者,这并非孤例。舆论发酵后,全国多地网友陆续晒出相似画面,山姆配送员普遍驾驶着挂满大件货物的两轮电动车,在道路上穿行。
随着事件持续升温,"山姆配送员电动车上挂满大件货物"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山姆官方社交账号评论区被用户质疑淹没。不少消费者呼吁企业为配送员配备适配货物特性的三轮车辆,并直言:会员所享受的高品质服务,不应建立在企业以非人性化方式压缩配送成本的基础上。
小谷也加入了这场呼吁。除了在官方渠道留言,她更在社交媒体公开晒出致美国沃尔玛总部的邮件截图,要求总部层面介入,改善配送设备标准,并规范对骑手因不可控货损而承受的过度经济处罚。"若此事始终得不到山姆的正式回应,我将退卡。"她强调,"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一种建立在压骑手安全与权益之上的‘高品质服务’。"
截至目前,山姆方面的回应仍停留在"已关注到相关问题,会进行反馈"的程序性表态。值得玩味的是,这已非山姆首次因配送超载与骑手处罚问题被推上舆论风口。面对持续发酵的公众质疑,企业展现出的却是一种认知滞后,其仿佛尚未意识到,这已不仅是配送模式的争议,而是一场关乎品牌信任与商业伦理的考验。
01 "给配送员换车,否则退卡"
截至目前,在山姆官方小红书的评论区,大量用户仍在持续要求其就配送安全问题作出实质性回应。山姆冷处理的回应策略,似乎正在不断消耗会员的耐心,也将官方账号的评论区变成了企业的声讨现场。
小谷向「市象」表示,她作为多年山姆会员,近半年因工作繁忙开始频繁使用"极速达"服务。"在频繁使用极速达之前,并未意识到一次性下单数百元商品对配送环节的影响。第一次使用该服务时,配送员电动车挂满货品,前后上下跑了三趟才完成配送。从那以后,我开始按小红书用户分享的方式,将大额订单拆分成多笔,以便骑手每趟能多接几单、多挣配送费。"
据了解,山姆会员店的配送服务主要分为"极速达""全城配"与"全球配"三种模式。其中,"全城配"与"全球配"依托专业物流体系完成,而"极速达"则主要由配送员使用电动车执行,覆盖门店周边约3至5公里范围。
山姆配送员的工资是以单量计费,单子越多收入越高。这也的确意味着,当顾客下单了高额订单,配送人员的辛苦程度翻倍,但能拿到的配送费不变。而部分门店通常比较偏远,往返的距离较长,耗时久,因此,尽可能一次载更多货出发,成了配送员提升配送效率的必然选择。
山姆的"极速达"服务,服务设定满99元免配送费,不少网友因此建议会员将超额订单拆分为多个99元订单,以帮助骑手通过增加单量提升收入。然而,这一做法也意味着会员需额外付出精力与打包费用。
值得深究的是,设定满99元免配送费的门槛,实则是一种鼓励大额采购的营销策略,却未在系统设计上匹配相应的合规配送能力。
尽管小谷在实际下单中也采取了拆分策略,但她认为这本质上并不合理。"消费者竟要通过自我调整购物方式来为骑手争取合理待遇,而山姆作为服务提供方却无所作为,这难道不是在刻意转移矛盾?更何况,这种方式虽能增加骑手收入,却丝毫未能解决超载行驶背后的安全隐患。"
值得关注的是,山姆的配送服务并非自营,而是外包给达达秒送、顺丰同城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舆论压力之下,山姆曾回应称"请联系物流,配送是外包的",而物流公司方面则表示车辆为骑手自备,与其无关。这种"踢皮球"式的回应,暴露出山姆试图在服务体验上拥有"品牌权",却在安全责任上选择"隐身"的投机心态。
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统一协调、管理和定期检查的法定责任。从商业逻辑出发,消费者通过山姆官方渠道下单,购买的是"商品+配送"一体化服务。骑手身着山姆制服,配送着带有山姆标识的商品,在消费者认知中,他们代表的就是"山姆"。
当配送环节出现超载等乱象,消费者首先归责的必然是山姆品牌本身;一旦发生事故,最终受损的也必将是山姆长期建立的品牌信誉。这种"坐享服务收益,却将核心责任向外剥离"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商业伦理中权责对等的基本原则。
02 高速扩张的隐忧
山姆配送员孟飞告诉「市象」,入职后第一次送货,他就崩溃了。
"其实山姆的客群大都住在比较豪华的小区,骑手很少能直接把车骑到客户家楼下,但是当时不知道。首单接到的就是成箱的水果、粮油等重货,只能徒手往返多次搬运到客户门前,最后还发现水果的盒子有破损。那一单我只能拿到8块,但客户如果投诉就要赔四百。"
据孟飞透露,前置仓骑手的收入主要来自每单的提成及部分奖金补贴,虽单价相对较高,但劳动强度与罚款力度也位居行业前列。"打碎一个鸡蛋,或出现超时、投诉等情况,罚款动辄五百元以上。大件货物配送本身强度大,再加上严苛的罚款制度,导致山姆配送员流动性极大,站点常年处于招人状态。"
孟飞一天能接到25-30单,每单大概能挣6、7元,货物超过20公斤或距离超过6公里才会多补贴1块钱,"但不是超出每多公斤/公里就加1元,而是每单无论超出多少,总共多给1元。"此计价规则,实则是将超重、超距产生的额外成本,几乎全部转嫁给了骑手。
另有山姆前员工透露,店内试吃员等岗位同样采用外包机制,并背负较重推销指标,不达标将面临高额罚款。此前,山姆就曾因开除外包试吃员登上热搜,该员工即来自外包商广州市达生市场推广有限公司。
作为一家以高品质服务与会员口碑为生存根基的零售品牌,山姆却将其关键服务环节全数外包。这意味着,消费者所期待的"山姆标准服务",在实际履约中高度依赖非自营、非标准化的外部人力。
无论是配送员还是试吃员,这些第三方员工为达成山姆设定的标准长期承受高压,而服务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也通过一套"以罚代管"的机制,几乎全部转嫁至基层承担。这引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零售业核心命题:当企业将服务链条外包时,其辛苦建立的品牌信誉,是否也能一并外包而不受折损?
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山姆已然"刹不住车"的扩张速度。据业内人士透露,山姆早期在中国开店从选址到落地,通常需3至5年筹备期。但自2020年起,这一周期被大幅压缩,山姆每年保持新开至少5家门店的节奏。
截至今年9月,山姆已在嘉兴、合肥、武汉、中山四地开出新店。到年底前,预计还将新增至少6家,全年新店数量将首次突破10家,创下进入中国以来的扩张纪录。支撑山姆高速扩张的核心,正是其推行的"前置仓"模式与"轻资产运营"策略。
前者以门店为分仓、以"云仓"作为前置节点,试图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覆盖——这也正是此次陷入舆论漩涡的"极速达"服务的依托;后者则以租赁代替自建,大幅压低前期投入,缩短建设周期。
"极速达"对山姆线上收入的贡献明显。据零售行业评论报道,沃尔玛首席财务官John David Rainey在2024年第二季度业绩会议上指出,在中国"一小时极速达"订单数量增加了28%,达到5900万单。轻资产模式减轻的是财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而其在人力管理与品质控制上埋下的隐患,却可能成为未来更沉重的"隐性负债"。
目前山姆的线上电商销售占比已经达到了55%,其中近70%电商订单量来自"极速达",这也可能导致,越来越多骑着"超载"的电动车山姆配送员,正穿行于城市街头。山姆显然已在"如何快速扩张"这一课题上掌握方法论,但在"如何在扩张中不依赖外包、不转嫁压力,实现可持续的高品质服务"这一更关键的命题上,却仍未交出合格的答卷。
会员制商业模式的本质,是消费者用预付费换取可信赖的品质与服务。而今,山姆在快速开店、压缩成本、优化财报的同时,却似乎渐渐遗忘了这一商业契约的根本。对于一个会员制零售品牌而言,真正的危机或许不在于扩张速度不够快,而在于当它忙于追逐规模时,遗忘了服务背后是活生生的人。
(文中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