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诺奖得主如何看待精准医学?提供个性化方案但成本高昂,高效低成本推广是关键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17 20:15:4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从10岁开始对自然感兴趣,18岁开始阅读科学书籍,每周阅读四本,由此逐渐培养出了对科学的热情。”17-19日召开的2025上海医学论坛上,1988年诺奖得主、德国国家科学院(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作为生物化学家,米歇尔教授专攻结构生物学与膜蛋白功能研究,并因解析光合作用反应中心三维结构,于1988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米歇尔教授针对此次论坛的主题“全球健康愿景:共铸精准医学新格局”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精确医学作为医疗发展的未来趋势,其重要性体现在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目前精确医学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对患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例如,在癌症晚期且已经发生转移的情况下,传统手术已无法施展,而通过基因组测序可以发现肿瘤的驱动突变并开发出特定的治疗方案。

除此之外,AI和数据分析技术在精确医学研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在DNA测序和大数据处理方面,表现优异。 然而,精确医学的普及面临一个主要障碍,即高昂的成本。为了实现个性化医疗,需要大量资金。米歇尔教授认为,快速、高效的医疗设备是必需的,例如每几年进行一次全身磁共振成像,但成本过高,如何确保其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高效地分发,是个重要问题。

此外,这位诺奖得主提出:由于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精确医学的研究进展的具体成果或发现。但无论如何应该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希望,并致力于找到治疗疾病的有效药物。

米歇尔教授同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和教育经历,他提及,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年轻的科学家们为了获得科研职位都正在面临竞争激烈的环境,他建议应该有设立更多永久性职位,供年轻科研人员来担纲;而在当前的科学环境中,年轻科研人员也有必要寻找一些交叉的科学道路,以此绽放更多思想火花。

40岁那年荣获诺奖,米歇尔教授直陈,得奖后自己可以继续研究,但也确实需要花很多时间与公众交流。目前他是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在德国及国际范围内推动了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早前,米歇尔教授与吉林大学开展结核病治疗联合研究,并于2017年起领导荣誉研究组,致力于运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医学相关膜蛋白结构,积极倡导可持续农业与粮食安全政策。

2025上海医学论坛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主办,论坛聚焦探索医学创新方向,以国际合作为纽带,架起预防医学与精准医学之桥。通过基础科学、临床研究与公共卫生政策的有机融合,推动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构建整合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智能健康生态系统。

原标题:《诺奖得主如何看待精准医学?提供个性化方案但成本高昂,高效低成本推广是关键》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