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因病逝世,享年103岁。南都N视频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杨振宁曾于2019年2月来到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进行实地考察,他表示,广东建设散裂中子源非常有远见,未来前景一定更美好。
杨振宁参观散裂中子源沙盘。
南都记者了解到,2019年2月19日,杨振宁曾和夫人应邀访问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位于广东省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杨振宁在沙盘前听取了关于CSNS概况、原理、最新进展和应用领域的详细介绍,当得知CSNS靶体部件的制造商成功中标欧洲散裂中子源的靶体部件时,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座谈中,杨振宁多次表达了对CSNS的人员情况、用户培养以及与港澳地区高校的合作情况的关心与询问。他对于将来在CSNS附近建设南方光源的战略布局表示肯定。杨振宁说,“广东建设散裂中子源非常有远见,整个区域将和高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未来的前景一定更加美好。”
南都此前报道,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在他7岁时,父亲杨武之受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随之搬入清华园。后因抗战爆发,一家人辗转西迁昆明,对数理知识萌生浓厚兴趣的杨振宁也考入了在当地临时办学的西南联合大学。尽管条件极为艰苦,但当时的联大物理系云集了多位知名教授,引领杨振宁很早就进入了世界物理学前沿领域。
上世纪40年代,杨振宁赴美国深造,博士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954年,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项成果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突破之一。
两年后,杨振宁又与同胞李政道合作发表了《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微观世界中,互为镜像的物质不一定有相同的运动规律。这一打破成见的论断,很快被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等同行用实验证实,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科学原理。为此,李政道和杨振宁于1957年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同年12月10日,又站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开全球华人之先。
采写:见习记者 李思涵 南都N视频记者 冯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