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今日,送别杨振宁: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18 14:13:06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西大街四古巷杨家祖宅。他自幼天资出众,智力超群,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然而那个动荡的年代,留给杨振宁幼年最深的记忆,是全家跑到医院躲避军阀混战,回家在角落看到弹孔。


安徽合肥,杨振宁故居

中学时,16岁的杨振宁随家人逃难,从清华园去合肥,再经汉口、香港、越南,在硝烟中到达昆明。在昆明,杨家租住的小屋被日军炸成废墟,他硬是用铁锹,挖出几本能用的英文书。

杨振宁1942年夏获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是吴大猷教授;两年后获清华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硕导是王竹溪教授。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杨振宁和同届同舍研究生同学黄昆、张守廉兴趣相投,形影不离,三位挚友经常海阔天空,激辩天下一切,时称“三剑客”。



杨振宁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准考证和成绩单


1943年8月(翌年3月放榜),正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的杨振宁参加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生考试,顺利考中物理学(注重高电压实验)。在等待出洋留学期间,他于1944年—1945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高中数学一年,空暇时钻研场论。

1948年6月,杨振宁以论文《论核反应中的角分布和符合测量》获芝加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博导是“氢弹之父”爱德华 · 特勒教授。


杨振宁,邓稼先和杨振平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34岁就获得诺贝尔奖——1956年4月起,中国旅美青年才俊李政道和杨振宁联手合作攻关,当年10月推出经典传世名作《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翌年初“李—杨假说”便获多个实验验证,一举攻克困扰科学界良久的θ–τ疑难。1957年10月,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成果发表仅13个月后迅速斩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作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诺奖级杰出科学成就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是: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YMT)、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YBE)。

在规范场论发表之前,人类刚亲历了物理学的黄金时代,时代、空间、运动的奥秘被揭开,杨振宁说,那是人类认知宇宙的英雄诗。此后半个世纪,他成为那首诗孤独的作者——有6个数学界最高奖研究规范场论而来,有7个诺贝尔物理奖直接利用规范场论拿到,另外还有几十个诺奖跟杨振宁的理论有关。

在1994年杨振宁获得鲍尔奖时,颁奖文告中宣称:“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已经位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2012年,清华大学赠给杨振宁一件别出心裁的九秩大寿贺礼——黑色大理石立方体。立方体四个侧面镌刻着他的13项重要物理学贡献,其中,统计物理学4项,凝聚态物理学2项,高能粒子物理学4项,量子场论3项。立方体顶面铭刻着杨振宁酷爱的杜甫诗歌《偶题》中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它精辟而传神地道出了杨振宁的美好心声和不懈追求。

在异国他乡,杨振宁偶遇了杜聿明的长女杜致礼——在西南联大附中任教时的学生。两人很快便熟络起来并暗生情愫,双方感情迅速升温,彼此倾慕,水到渠成。1950年8月26日,两人在普林斯顿神学院教堂举行婚礼,喜结秦晋之好。

2003年10月19日,杜致礼病逝于纽约石溪,享年75岁;同年12月24日,杨振宁自纽约石溪迁至北京清华园照澜院“归根居”寓所定居。

2004年12月24日,杨振宁与正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攻读翻译学专业硕士学位的翁帆在汕头市民政局登记结婚。因两人年龄相差悬殊,这场婚恋在社会上轰动一时。杨振宁形容“翁帆是上帝恩赐给我的最后礼物!”

他更改过国籍,却从未忘过祖国。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之前,他就敏锐地捕捉到回国省亲访学的机会,开启了闻名的“破冰之旅”,在上海、合肥和北京等地参观考察并探亲访友,系美籍华裔知名学者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人。他还和其他科学家的建议发展教育,促成了科大少年班。为了筹钱资助中国科教,他四处奔走,曾发烧开两小时车去纽约唐人街演讲;他也曾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高呼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当被质疑“回国养老”,再无贡献时,80多岁的他还在实验室做研究,发表SCI论文30多篇,参与建设60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

晚年时,杨振宁坚持反对中国建大型粒子对撞机,称从成本效益考虑,不是当务之急。“我知道我的同行对我很不满意,可是这个对撞机要花中国200亿美元,我没办法能够接受这个事情。”2019年,97岁的杨振宁与青年学生交流时,依然坚持他的观点:“The party is over”——高能物理盛宴已过。


2014年4月14日,浙江杭州,杨振宁在杭州为浙大学生进行“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的讲座

施一公院士说,他是定海神针,“帮助清华引进了一批原本不可能回来的大师级的科学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百岁生日后,杨振宁给中央写信,建议培养人才机制,“中国今天到了这个程度,特别需要拔尖的人才”……


杨振宁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演讲

2022年3月,百岁杨振宁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说:“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诺奖得主丁肇中说,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勋者,乃自杨振宁始。

原标题:《今日,送别杨振宁: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

栏目编辑:董纯蕾 东方IC

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