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巨星陨落!诺奖得主杨振宁逝世,这个月刚过103岁生日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18 14:14:24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解放日报记者刚刚获悉,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提及杨振宁,广为人知的是——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他与李政道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杨振宁的科学贡献不止于此。正如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获得诺奖,但其最伟大的科学贡献是相对论;业界公认杨振宁最大科学贡献在于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他的挚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甚至赞誉这可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说过,提到20世纪物理学的里程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二是量子力学,三是规范场。

著名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杨振宁高高地飞翔在诸多小问题构成的热带雨林之上,而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在这些小问题里耗尽了一生的时光。

“杨振宁先生一系列物理文章几乎就是二十世纪下半世纪理论物理的发展史,考虑到对物理发展的影响,可以用‘伟大’二字形容。”2021年9月,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说。

现在的物理界已普遍接受群论方法,但在67年前,杨振宁将非阿贝尔规范场引入物理,不仅引发了物理学革命性的进展,同时也引发了数学的革命性进展。在谈到业内非常有名的“1/8临界指数”时,葛墨林感佩不已:“这个计算非常复杂,我的本事只能重复其中的一部分。杨先生当时只有30岁,他究竟是怎么想出来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奖的速度创造了诺贝尔奖历史纪录,至今未被打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维尔切克量子中心副主任施郁教授曾在这次研讨会上说。长期以来,宇称守恒被当作自然的、神圣的,因此当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还守恒吗”,受到了普遍的异议乃至嘲弄。直到吴健雄通过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不守恒,引发了整个物理学界的巨大震荡。


1957年12月10日,李政道(左)、杨振宁(中)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右)向他们致贺。

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三个主旋律是:量子化、对称性和相位因子。在施郁看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则是这三个主旋律交融变奏的高潮,不仅是物理学历史的幸运,还将继续为理论物理的进步提供一般性指导,是“物理定律的定律”。“500年前的哥白尼日心说,今天依然重要。可以期待,500年后,作为20世纪后半叶理论物理的最大成就,‘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核心思想的重要性也会更加清楚。”

“为什么杨振宁先生具有如此巨大的创造性?”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在这次研讨会上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杨振宁曾经说过,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 taste(注:杨振宁觉得“品味”一词还不够贴切)加上他的能力、脾气和机遇,决定了他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反过来又决定他的贡献……物质世界具有结构,而一个人对这些结构的洞察力,对这些结构的某些特点的喜爱,某些特点的憎厌,正是他形成自己风格的要素。

2021年9月,农历百岁生日的杨振宁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他回忆了自己1971年访问新中国时的感受,他乘法航自缅甸进入云南上空,当驾驶员说已经进入中国领空时,“我的激动的心情是无法描述的。”

当从邓稼先那里了解到,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时,杨振宁激动得泪流满面,“那个访问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因为使得我对于新中国第一次有了一点认识,而这个认识对于以后50年我的人生轨迹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2017年2月21日,杨振宁和姚期智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外籍院士放弃外国国籍并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中国科学院历史上是第一次。

在这之前,杨振宁于2015年4月1日放弃了美国国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是邓稼先在1971年那次访问中写给杨振宁的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同途而归,50年后,杨振宁如是回答。

50余年前,中美关系尚未解冻。当年陪同毛主席和周总理会见杨振宁的周培源院士曾经说过:“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

“杨振宁先生这样做,其实是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美国中央情报局多次找他麻烦,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对中国的正面宣传。”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在2021年9月23日举行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说。

1977年2月,杨振宁等人发起成立了“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并以8000美元在当天《纽约时报》刊登《致卡特总统公开信》,旁边特别加了8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呼吁美国政府审时度势,尽快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9年1月30日,杨振宁在全美华人欢迎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的宴会上致辞:因为我们同时扎根于中美两大民族的文化,我们对增进两国的友好和了解,肩负着特别的责任。

1973年,受杨振宁邀请,新中国首次派学者赴美参加会议。1979年,他邀请谷超豪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了一年多的访问交流。1980年,杨振宁发起组织“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杨福家、陈佳洱、葛墨林等80多位学者受资助到美国学习,其中很多人此后成为中国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983年,杨振宁积极推动中美两国物理学会签订了高级访问学者互访计划。


2014年6月25日,杨振宁出席新加坡讲座

多年来,杨振宁还为打造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倾尽心力。

1983年,他在广州支持建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并在香港成立了基金会,亲自担任董事会主席,为中心筹募资金;1986年,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成立了由杨振宁亲自指导的理论物理研究室;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创立了理论物理研究所,还与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共同创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1997年,杨振宁开始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创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事业。对于“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他亲力亲为,延揽了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张首晟等多位顶尖人才。2020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科在世界排名中上升到了第15位。


2019年8月1日,杨振宁在“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特展开幕式上演讲。

2018年10月20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成立,杨振宁担任荣誉主席。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后,杨振宁带头捐了他和杜致礼在美国的部分积蓄,后来又捐了一部分美国房地产,以及他来清华工作前期的全部工资。

2003年,杨振宁搬回清华园居住,曾写过一首五言诗《归根》,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如今,先生虽然远行,但他的科学贡献和赤子之心,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原标题:《巨星陨落!诺奖得主杨振宁逝世,这个月刚过103岁生日》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题图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