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申子仲 张智伦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他的一生不仅书写了现代物理学的辉煌篇章,也为中国科学事业的腾飞注入了不竭动力。
为人类认知宇宙架起桥梁
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横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与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长期以来的基本假设,荣获1957年物理学奖。
(杨振宁与李政道)
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础,被誉为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并列的物理学三大基石之一。此外,他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群与可积系统研究的新方向,影响深远。
(1999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影)
正如物理学界所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标杆的一代大师。
为中国科学事业倾注心血
杨振宁不仅以科学成就闻名于世,更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感动国人。
1971年,他在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之际,毅然回国访问,成为首位回新中国的世界级华裔科学家,开启中美学术交流的新篇章。
(1972年杨振宁在北京(左三))
(2002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一排左六))
他回国后,积极推动中国科研体系建设,协助建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等多个科研机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搭建平台。他还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奖学金与讲座基金,支持青年学子投身科研。
(2004年杨振宁与清华大学学生交流)
杨振宁曾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他用自己的成就告诉世界:中国人同样可以在科学最前沿留下不朽印记。
激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清华大学发布杨振宁先生的生平显示,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现年103岁,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主要从事统计力学和对称原理、粒子物理研究。
(1923年杨振宁10月大时与家人合影)
(1935年杨振宁在清华园)
16岁时,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1945年赴美留学。
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杨振宁接受诺贝尔奖章)
1994年,杨振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2003年起,杨振宁回到了中国定居,并于2004年11月,获得在中国永久居留证。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是杨振宁一生秉持的治学态度,也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紧密相连,用百年人生诠释了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的完美融合。
杨振宁先生逝世,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物理学界的深切哀悼。他的科学遗产与精神财富,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探索未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