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45所中欧大学校长齐聚同济:面对AI挑战,高等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完整的人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0-18 16:13:21



当人工智能成为“最强大脑”,国际高等教育应如何重塑?如何在工程教育中有效实现跨界融合和国际网络构建?

10月17日下午,以“智能时代的工程教育与全球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欧卓越大学校长对话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区举行,来自中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比利时和瑞典等的45所高水平大学校长、副校长,以及知名企业代表、国际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中欧工程教育合作的未来。


面对AI挑战,高校如何坚守育人初心?

AI的出现,究竟是一场效率提升的工具革命,还是一场颠覆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的认知革命?在对话会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高等教育重塑”主题论坛上,15位参会者分享了自己的最新实践与思考。

参会者普遍认为,AI正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全过程。如何在AI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潜在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坚守育人初心,并构建一个开放、协作的全球教育新生态,已成为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

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副校长瓦尔特提出:AI是一场“可预见的革命”,因为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与学习方式;但它更是一场“不可预测的革命”,因为它将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可能导致文化流失。他引用了我们常说的“提笔忘字”现象,警示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带来的认知能力退化。

“我们应该信任生成式人工智能吗?谁是人工智能的所有者?”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校长加尔西亚聚焦伦理与信任,他指出,我们不能忘记在每一个决策中保持同理心,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专业人士。

这些观点在多位欧洲学者的发言中得到呼应。比利时根特大学校长特别代表、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塔尔维系统地阐述了AI带来的技术、伦理、法律和教学四重挑战,并强调了其隐私侵犯和传播虚假信息的风险。英国拉夫堡大学副校长克姆缇娜则强调,目前在AI的伦理、数据保护和生成内容所有权等方面仍存在政策空白,这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治理风险。

面对挑战,参会者的共识是,技术不能取代教育的本质。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校副校长法布雷格强调,教育的目标比技术本身更重要。他介绍了该校设立的“人工智能服务于人道主义工程”项目,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使用AI”,确保技术服务于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


《同济宣言》发布,让教育更好造福人类

今年的对话会,也是去年12月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中欧大学校长对话会”的重要后续成果。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通过视频致辞。

会上,《共塑智能时代的工程教育与全球合作——2025中欧卓越大学校长对话会同济宣言》发布。

《宣言》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大学唯有开放、协同、信任、合作,才能让教育更好地造福人类,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宣言》强调,愿以中欧卓越大学校长对话会为平台,推动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加深入的国际合作网络。整合学生流动、教师互派、合作办学、联合科研、论文发表等大学间传统国际合作的范式,共同打造一个知识共享、人才共育、科研协同的多边生态系统,构建一个新型大学合作网络。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中欧高校应该搭建更开放、更高效的合作网络生态,凝聚多边协作合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创新成果的“倍增效应”。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