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杨振宁“扎根”清华园22年:82岁为大一新生授课,90多岁仍经常在清华科学馆查资料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游新闻 时间:2025-10-18 18:10:38

10月18日,103岁的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社会各界沉痛悼念、深切缅怀这位科学巨擘。

杨振宁童年有8年在清华园度过,22岁赴美留美,35岁登上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领奖台,81岁回到清华园。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

晚年,杨振宁在清华园“扎根”了22年。20多年来,他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一文回顾杨振宁回国后这20余年——

回归清华园,为大一新生授课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20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后任教,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曾说,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但因为这份成就,杨振宁不得不彻底扎根美国。杨振宁几乎见证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全部高峰,却也亲历了科学家命运的孤独与国家身份的牵绊。


杨振宁80多岁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清华大学视频截图

即便在美国,杨振宁也十分关心新中国的科研力量。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成立“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了数百名中国学者去美国学习深造,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1996年,杨振宁接到了一份协助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的邀请。杨振宁说,“我从小在清华长大,这个要求我必然答应。”

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清华。1929年,杨振宁住进清华园时才7岁。2003年,他再度住进清华园时,已经81岁。回清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仅不领年薪,还将美国的一栋房产捐给清华。

2004年秋季学期,82岁的杨振宁还主动为清华物理系和数学系8个班200余名大一新生,讲了一学期的“大学物理”。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周两次、每次两个45分钟讲授基础课,常常在课间的5分钟休息时间还在讲课。不仅学生,全国许多高校的教师也慕名而来。

据报道,杨振宁为清华高研院累计筹措资金1亿多元,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同时,他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以一片赤子之心进行谏言和批评,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恢复中国国籍,获求是终身成就奖

杨振宁多次提到,加入美国国籍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我知道,父亲直到临终前,对于我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回归后,80多岁的杨振宁还在做研究,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数十篇中英文论文,创办基金会、奖学金等支持激励科研人才。在95岁前,他每天清晨都会到清华园的科学馆查阅学术资料、与后辈交流,这里也曾是其父杨武之办公的地方。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街知事”曾介绍过,因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专门为杨振宁及姚期智的回归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为此杨振宁曾表示,“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因为杨振宁提出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申请时间是2016年底,因此他的回归也成为“2016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2019年,杨振宁以“最高的科学成就、令人高山仰止的家国情怀以及为祖国科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而此前仅“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先生获此殊荣。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说,“杨先生不仅在科学领域不断突破,作出不朽的贡献,他的人格魅力、家国情怀也令人高山仰止。他的学术成就、精神和风范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华学人。”在近半个世纪里,杨振宁以个人的影响力推动着中国的科学发展,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他一直践行“愿在有生之年尽力帮助清华大学发展”,特别是“使清华大学的理科重振辉煌”,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为祖国科学事业所做贡献”的最好诠释。

成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回归祖国,无疑为杨振宁的生命注入了新动力。据报道,2017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参与了由媒体主办的直播活动。虽然原定时长1小时,可由于网友提问多,直播实际持续了约95分钟。平台数据显示,部分时段有超过17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杨振宁获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央视新闻图

杨振宁的好友王征介绍,据他所知,2021年诺贝尔委员会曾经联系杨振宁先生,向他要过“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相关工作的资料。“杨振宁先生具备了第二次冲击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力,但他很谦虚,并没有如此讲过。”


2013年,杨振宁与莫言展开科学与文学对话。视觉中国图

2021年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亲临现场,与大家一起庆祝他的虚岁100岁生日。在致辞中,他再次提起早已因为核辐射伤害而离世的邓稼先早年给他写过的一封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位百岁老人,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对着当年共同意气风发许下报国志愿的儿时同窗深情喊话。

同是2021年,杨振宁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我已经看见天亮”

2013年,杨振宁与莫言两位不同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北大开展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与年轻人聊“科学与文学”“天才”等话题。莫言称研究物理学的杨振宁才称得上天才,而文学的评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笑言:“假如有来生,我要去学物理,研究天文学。”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视觉中国图

2021年,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杨振宁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他认为今天中国一路走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历史的奇迹”。他说,“因为年纪太大,我曾在一本书的前言上说‘我看不到天大亮了’,但我想今天应该可以说,‘我已经看见天亮’。”

有媒体评价称,终其一生,杨振宁都是耀眼的天才,勤勉而谦逊的科学家、热忱的爱国者、温厚的教育者。绝大多数人,或许都不能真正读懂他的物理成就,但仍能感受到他的智慧和人格光芒。清华大学的缅怀文章也写道:“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上游新闻记者 李坐廷 综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新网、北京日报、极目新闻、中国教育报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