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陷入配置内卷与价格战的当下,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破局?零跑汽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0月16日,零跑汽车在上海以一场主题为“越级向上,重构旗舰”的技术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旗舰D平台及首款车型D19,并一次性抛出“六大行业首创技术”,从混动、纯电到智能、驾控,全面突破现有技术边界。而这场看似密集的“技术秀”背后,是零跑坚持十年的全域自研模式对传统汽车研发逻辑的彻底颠覆——通过垂直整合与成本控制,将百万级技术下放至30万级市场,重新定义旗舰车的价值标准。
全域自研,催生“技术井喷”背后的底层逻辑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竞争的底层逻辑正从规模扩张,迅速转向一场关于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与全球战略的“质”的竞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接近50%,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经突破68%。对于行业参与者来说,电动化只是一张入场券而非决胜牌,用户决策重心也逐渐转向技术价值与生态构建。
在智能化竞争逐渐走向深水区的当下,是该选择通过生态整合快速抢占市场?还是加速产品和配置的不断快速迭代?无疑成为摆在车企面前的难题。而面对这一难题,零跑汽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全域自研突破技术壁垒,以此来对行业“技术定义价值”的趋势进行精准回应。也正是依靠十年如一日坚持全域自研,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成本控制的完整闭环,零跑才能在这场技术发布会上一次性发布六大首创技术。
如今的零跑,已经拥有全域自研构建的体系化能力,实现了电驱、电池、电子电气架构等核心模块的自研自造,其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0%,核心零部件自研自造比例达到65%。“全域自研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一种商业模式。”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在发布会上表示,“它让我们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用户体验。”这种模式直接带来了成本控制的优势——通过标准化架构和规模化生产,零跑将节省下来的成本反哺技术研发,做到了“高配置低价格”的良性循环。
不只是自研自造,技术复用策略同样是零跑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早在LEAP 3.5架构中,零跑就已验证了CTC技术、中央域控等核心技术的可行性,为D平台的技术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持续迭代的技术积累,使得零跑能够在合适的时机集中爆发,一次性推出多项行业首创技术。例如今年C系列两款车型已快速升级至800伏碳化硅高压快充、3.5电子电器架构、更先进的One-Box制动系统等。
而这次D平台和D19的“技术井喷”,同样来源于此。
六大技术解析——从单点创新到系统重构
此次零跑D平台所公布的六大行业首创技术,涵盖了混动、纯电、智能、驾控、安全、舒适多个方面。同时,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六大行业首创技术并非各自技术的单体创新,而是立足于对用户体验的改变,展现出的一种系统重构的完整技术观。
例如,在混动领域,零跑推出了行业首创的80.3度混动电池,配合首搭的增程CTC技术,其创新之处在于采用无上盖、无模组的极致集成方案,并通过航天级气凝胶缩减排气管路空间,为电池布局赢得了宝贵空间,最终让D19实现了500km纯电续航。这一数字已超越许多紧凑型纯电SUV,从根本上改变了增程SUV用户的使用体验,彻底改写了混动车型的市场定位。
而在纯电领域,零跑首发了115kWh超级混合电芯,成功破解了电池“能量-安全-寿命”的“不可能三角”。该电芯采用铁、镍、钴、锰等多元金属进行改性混合,使能量密度提升18.5%,并在10万公里行驶后电池健康度衰减优化50%。更重要的是,它率先满足2026年将实施的最新电池国标,能够做到电池系统短路后72小时不起火、不爆炸。
在智能驾驶层面,行业首发的双SA8797中央域控带来了1280 TOPS算力,使其能够同时支持VLA辅助驾驶系统与端侧大模型座舱。这一配置不仅弥补了零跑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短板,更使其具备了与头部企业竞争的实力。端侧大模型的部署,更是让车机系统实现了无延迟响应与数据本地化处理,兼顾了流畅体验与隐私保护。
至于驾控、安全与舒适领域,D平台同样实现了突破。LMC 2.0底盘系统将双轮爆胎识别时间从500毫秒缩短至200毫秒,争取到10米的安全距离,还实现了3.6米级的圆规掉头半径。2000Mpa回形五重钢A柱与九横三纵四连环笼式车身设计,构筑了坚固的被动安全防护。而行业首创的车规级森野氧舱,则首次将制氧机融入汽车,开创了健康出行的新维度。
可以说,零跑D平台所推出的六大行业首创技术,无一不是在对用户体验精准把控下,对豪华旗舰车型价值的深度重构。就像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在发布会现场对D平台进行技术解读时提到的,“把最好的技术,用最高效的方式整合在一起,让它们之间产生1+1>2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技术普惠如何重塑竞争规则?
零跑D平台的技术突破,对于行业来说意义远超出产品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对行业竞争规则再一次进行了重构,而这次重构的目的,就是实现技术普惠。
当电动化配置趋于同质化时,如何打破行业的低效内卷?唯有通过核心技术降本,才能实现价值突破,而“技术普惠”的路径则直击行业低效内卷的痛点。尤其是在智能驾驶领域,技术普惠的体现最为显著,当智能驾驶从“豪华选配”变为“大众标配”,行业竞争核心从硬件堆砌转向算法优化与用户体验,技术普惠带来的智驾平权,不光改变了用户的出行体验,让车辆变成一个能够持续升级的出行生态系统,也将以往智能配置与价格等级之间的强关联解绑,重新定义豪华车的价值尺度。
就拿此次亮相的零跑D19为例,这款零跑汽车的全新旗舰力作,就是打破了“旗舰即高价”的行业定式。其通过技术红利替代品牌溢价,证明了“高端体验≠高价”的可行性。无论是全尺寸SUV体量、三电机3秒级加速的性能表现,零跑D19都做到了以30万级的定价去实现以往百万级的豪华体验。而零跑D19这种定价产品策略,正是基于全域自研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给用户带去了技术普惠的真实红利,重构了旗舰的定价准则。
同时,通过自研自造核心零部件,零跑降低了对传统供应商的依赖,并在与宁德时代、高通等企业合作时,更聚焦于联合研发而非简单采购,D19所搭载的一系列首创技术,正是零跑与供应商通力合作研发的结果。这种模式使零跑在保证供应链安全的同时,能够更快地实现技术创新落地。而这,正是零跑对于供应链话语权的重构。
零跑的技术,映射出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精细化运营”的必然趋势。随着市场竞争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竞速,对于想要在面临行业洗牌压力下做到领先的企业来说,掌握核心技术、构建体系化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和成功的不二法门。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从“量”到“质”的竞速中,唯有那些目光长远、战略清晰且能持续为用户创造独特价值的玩家,才能最终穿越周期,驶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