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国科协悼念杨振宁:他向邓小平提出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的建议

IP属地 中国·北京 扬子晚报 时间:2025-10-18 20:08:12

据新华社报道,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0月18日,中国科协在微信公众号发文悼念杨振宁。文中提到,1971年,杨振宁成为首批回国访问的美籍科学家,以实际行动架起沟通的桥梁。



1973年7月17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会见杨振宁,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周培源陪同在侧。这次高规格的接见不仅体现了新中国对科技交流与人才的高度重视,也为杨振宁日后与中国科协长期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次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报道,详细记录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面,向全国传递出开放合作、尊重科学的明确信号。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杨振宁早在两年前就勇敢迈出的那一步。

1971年,彼时,中美关系尚未解冻,跨国科技交流几乎处于冰封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振宁毅然决定成为首批回国访问的美籍科学家,以实际行动架起沟通的桥梁。

“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杨振宁这样表示自己的初衷。

杨振宁的破冰之旅,在科学界引起轰动和积极反响,大批华裔学者逐渐消除了顾虑,纷纷申请回国访问、探亲等。周培源对此予以高度评价,称赞道:“杨振宁是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与交流的桥梁的开创者。仅就这一成就而言,他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1972年,杨振宁第二次访问中国时,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宴会上,结识了物理学家周光召(后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五、六届主席)。此后,他们成为挚友,共同推动了中国物理学发展。

杨振宁不仅开启了个人与祖国之间的科学情缘,更以非凡的勇气和远见,照亮了中美科技交流的未来之路。

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教育界、科技界百废待兴。杨振宁回国考察时,清醒地意识到中美在科研水平和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距,大多数年轻学者难以开展正常的科研工作。然而,他也敏锐地发现,中国学生基础扎实、潜力深厚,完全有能力赴海外深造后回国效力。

基于这一判断,他向邓小平同志提出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的建议,并获得支持。他不仅亲自推荐超过1200名年轻学者出国研修,还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为中国学者赴美提供系统支持。

1975年,杨振宁向周恩来总理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推荐引进1845年出版的国际知名期刊《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

这一建议得到高度重视。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批示下,《科学美国人》正式引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国际版权合作期刊,后更名为《环球科学》。杨振宁与周光召一同出任《环球科学》总顾问,持续推动国外优秀科学内容本土化,广泛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科学爱好者。


1974年,杨振宁、周光召、黄宛、邓稼先、黄昆(从右至左)的合影

1986年,应数学家陈省身邀请,杨振宁在南开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在他的指导下,该研究室从零开始,不到十年时间就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自1990年起,杨振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反思与推广中。他不断强调科学史和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呼吁更多学者和年轻人投身于此,为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提供思想支撑。

此外,杨振宁推动设立“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和“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多项奖项,激励一代代青年投身科学创新。

他常说:“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既有思想又能动手的支柱型人才。”

新华社、政知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