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玲龙一号”全球首堆冷试成功。这是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堆,建成投运后,预计每年发电量可达10亿度。玲龙一号为什么被称作移动“核能充电宝”?它的建设有什么意义?
小巧“玲龙”
核电领域的“笔记本电脑”
目前正在海南昌江核电站建设中的“玲龙一号”(ACP100),是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反应堆,也是我国在核电自主创新上的重大突破。
“玲龙一号”的名字取自“小巧玲珑”的谐音。与人们印象中核电机组“巨大且笨拙”的形象不同,“玲龙一号”的体积较小,直径只有30米,核电机组大小仅为传统商业反应堆的1/10,发电功率也只有12.5万千瓦——按照“功率在30万千瓦以下为小型堆”的标准,在规模上充其量只算是一个小型堆。
“如果把百万千瓦级的‘华龙一号’比作台式电脑,那么十万千瓦级的‘玲龙一号’就是笔记本电脑,它的显示器、主机、键盘等都集中到一起了。”中核集团“玲龙一号”总设计师宋丹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介绍。
虽说“玲龙一号”是一个小型堆,但其设计、建造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将大型核电小型化。与大型压水堆的分散布置相比,“玲龙一号”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一体化设计、模块化建造。
核反应堆有两大关键设备——反应堆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传统的大堆一般是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彼此独立,需要现场安装并焊接主管道。
而“玲龙一号”的设计直接去掉了主管道,将蒸汽发生器安装在压力容器内部,形成了紧凑的一体化反应堆模块,就像搭积木,运到现场后可以直接吊装,实现“即插即用”,既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大大地缩短了工期,提高了经济性。
灵活多用途
未来的“移动核能充电宝”
既然有了“华龙一号”这样技术成熟的大堆,为什么还要研发“玲龙一号”这样的小堆呢?
答案是:它更小巧、更灵活、更安全、更靠近用户。正因为具备这些优势,“玲龙一号”也被称为核能领域的“移动充电宝”、海上充电桩。
“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非常宝贵,如果在那里建一个大型反应堆,反应堆周围的设施会受到限制;如果建一个小型的反应堆,既不占用大量土地,反应堆需要的冷却水还可以‘就地取材’。”中核集团“玲龙一号”总设计师宋丹戎说,在沿海建造小型反应堆,可为沿海城市“充电”。
与“华龙一号”主要用于核能发电不同,“玲龙一号”主要是核能的综合利用。由于占地面积小,部署灵活,“玲龙一号”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的能源供应——除了发电,还能满足多种需求,例如城市供热、海水淡化、工业供汽、石油开采等,适用于广大内陆地区、海岛、矿区、海上油气钻井平台等多种场景。
宋丹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还透露,目前,团队开发了一种浮动核电站,在陆上堆示范完成以后,可以把小型堆装到浮动平台上,在沿海地区就可以拉着小型堆到需要的地方去给居民供电,给工业、企业提供电力或者蒸汽,真正实现这种移动的“充电宝”的作用。
“体检”合格
计划2026年建成投运
2016年,“玲龙一号”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成为全球首个通过安全审查的小型压水堆技术。
2021年,“玲龙一号”在海南昌江核电现场正式开工建设,成为全球首个开工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压水堆,标志着我国在模块化小型堆建造技术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2021年7月13日,“玲龙一号”开工。
2025年10月16日,“玲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冷态性能试验圆满完成,再次刷新进度条,为后续的反应堆装料及商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冷态功能试验是核电厂大型综合专项调试试验,主要目的是验证一回路系统和设备及其辅助管道在高压下的各项性能,并在各个压力平台下进行主系统和辅助系统的相关试验,是对整个反应堆性能的第一次全面“体检”。
此次“玲龙一号”一回路冷态功能试验圆满成功,意味着机组一回路压力边界完整、密封良好,检验了相关设备管线的安装质量,确保后续安全稳定运行。
后续,“玲龙一号”还将按计划开展热态性能试验、临界试验等试验工作。
“玲龙一号”计划于2026年并网发电。建成投运后,预计每年发电量可达10亿度,满足海南52.6万户家庭用电需求。作为清洁能源,核能发电具有安全友好、绿色低碳、经济高效等多重优势,每台“玲龙一号”机组每年发电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8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50万棵。
出品:南都官微运营部
统筹:李湘莹
整合/编辑:刘苗
美编:沈淑婷
资料新华社、央视新闻、《科技日报》、《科普时报》、《北京科技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