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了解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天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5.15亿人,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等多种场景,还在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积极探索实践。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取得显著进步,用户规模增长2.66亿人,已达5.15亿人,普及率达36.5%。另外,截至今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从专利区域分布看,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五省市的专利申请量达到全国的60.6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刘郁林: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用户规模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折射出两大关键趋势,一是智能化将实现关键跨越,二是普惠化将走向深处落到实处。这背后是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双重成熟,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具备了大规模落地应用的坚实基础。
刘郁林介绍,目前,我国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产业链已覆盖芯片、算力、数据、平台、应用等各相关环节。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超5100家,涌现出了71家独角兽企业,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形成覆盖基础底座、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刘郁林: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活跃力量,总体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企业主体“年轻化”,人才集聚效应显著,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二是区域分布“集中化”,东部沿海七省市(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合计占全国比重约为65%。三是行业覆盖“专业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企业数量合计占比达74%。
45秒出3D效果图 AI让家装设计变简单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近年来持续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向具体应用场景纵深渗透,同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成效开始显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融合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深圳一家科技企业与装修公司合作,打造了一款家装领域的AI设计工具,用户只要提出想法,45秒就能出效果图,大大提升了沟通效率和装修效果。
针对传统家装设计中沟通成本高、渲染耗时长等痛点,深圳一家装修企业已经将AI技术应用于设计的实际场景,用户只需要上传一张户型图,45秒之后就能生成3D效果的装修设计图,而且还支持在线调整装修材质和软装搭配。
AI设计在提升设计效率的同时,用户的参与感也得到了大大满足。这项技术源自于深圳的一支研究团队,他们通过构建庞大的训练库,AI把数据都转成了统一格式,通过训练之后,AI大模型就能对设计细节的理解能力越来越深入。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今年8月,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用户最为广泛,达80.9%;用来生成或处理文本的用户比例为36.0%;用来生成图片、视频的用户比例为33.0%。
AI“共情医生” 聊几分钟就能初筛抑郁
“AI设计”不仅大大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而且提高了装修设计的效率,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医疗场景结合,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在陕西西安,西北工业大学教师团队创新运用AI技术,研发出多模态抑郁症初筛系统,为抑郁症早期干预开辟了新路径。
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款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抑郁症初筛系统已投入常态化使用。就诊患者只需面对电脑屏幕,与虚拟数字人展开数分钟的自然对话,系统就会根据采集到的语音语调、微表情等多模态特征,快速生成包含抑郁严重程度、关键临床特征的分析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王崴:我们发现抑郁症的患者在临床当中,他们在表情、语音、语调、用词等等方面,有着一些不同于我们普通人的特征。初筛系统其实它通过对于抑郁症的这种多模态数据的一个采集,来做到抑郁症早期识别和早期发现。这个对于我们临床当中,作为抑郁症的诊断来说,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临床筛查准确率的提升,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在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实验室里,科研团队正在进行系统的新一轮优化,据负责人介绍,当患者与虚拟医生交流时,生成式大模型会驱动共情式对话引擎,根据患者回答动态调整提问方向,这种设计能有效降低患者心理防线,让采集到的情感数据更真实、更具参考价值。
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 徐韬:以前大模型是我们问,大模型答,现在我们希望大模型充当一个大脑,像医生一样,通过它去问,然后根据我们的答案,去看我们的情绪状态,根据我们的回答再提新的问题。这个是我们完成的一个核心工作。另外一个我们通过之前跟医院合作训练的一个垂直领域模型,我们能根据初筛者的答案去分析出他的情绪状态,这一切的展现都是通过一个生成式的数字人去完成的。
在数据处理环节,徐韬团队将算力优化技术与生成式AI深度融合,自主研发近30个高性能算子,显著增强了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与移动端推理性能。
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 徐韬:未来我们希望它不光是一个初筛的系统,我们希望它是一个闭环。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能够去给你提供相关的抚慰。通过它我们不但能够去感知你,而且能够去抚慰你。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很多危害防患于未然,这就是我对我们这个系统的一个展望。
(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