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追忆杨振宁先生:他一生最大心愿就是中国科学进入世界强国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19 00:08:18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被认为“可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57年,杨振宁(中)与李政道(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跨越世纪的百年人生中,杨振宁一直心系祖国富强。无论身在异国他乡,还是回国定居,他始终倾力为中国科学发展铺路,架设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而今,巨星陨落,科学界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说,杨振宁先生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科学能进入世界强国之列。“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潜心科研,通过科技的发展让国家强盛起来,这也是他对所有年轻人的希望。”

32岁成就20世纪物理学三大里程碑之一,不朽传奇闪耀星河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曾说,提到20世纪物理学的里程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二是量子力学,三是规范场。

这个“规范场”指的就是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由此发展出的“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的基本思想,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此后至少促成了6个诺贝尔奖的诞生。


杨振宁与米尔斯一起发表的关于规范场的论文

“杨先生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作为20世纪后半叶理论物理的最大成就,他提出的规范场论是每一个进入该领域学者的必修课。”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维尔切克量子中心副主任、曾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的施郁介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迄今为止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最基础的理论,统一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同时又是强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作为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深刻影响了当代数学的发展。

著名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曾经这样评价:杨振宁高高地飞翔在诸多小问题构成的热带雨林之上,而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在这些小问题里耗尽了一生的时光。然而,身为科学巨擘,杨振宁先生对待科研的态度十分脚踏实地。对此,施郁极为感慨:“杨先生常说,不要刻意去追求大问题,还应关心小问题。”

1974年,杨振宁来上海访问,与复旦大学教师们开展合作研究。一开始,他提出若干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之一是“洛仑兹规范”的存在性问题。当时,谷超豪与胡和生两位教授一起,当天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杨先生非常高兴。

2004年至2005年,施郁赴美留学归来,到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创立的高等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回到复旦大学工作后,他与杨先生保持密切联系,有时候一天有多次电子邮件来往,有时也应杨先生之邀去清华短期访问。

在潘建伟看来,杨振宁先生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中国人有了信心,改变了原来“华人不如西方人”的自卑心理,并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国学者在各个领域做出更好的成绩。潘建伟回忆,当年他学成回国工作后,在光量子信息处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与他在奥地利的导师塞林格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后来,在杨振宁先生的协调下,塞林格转变了态度,与潘建伟保持着良好合作。

“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奖的速度创造了诺贝尔奖历史纪录,至今未被打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关于杨振宁先生的科学贡献,施郁写过很多文章,还有很多素材尚未整理,“我将继续整理下去,让更多关于先生的不朽传奇闪耀星河”。

心怀家国酬愿“共同途”,架设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杨振宁先生去世消息传来,科学界以各种方式表达深切缅怀。清华大学官网首页第一时间变为肃穆的黑白色,而在西湖大学举行的一场学术会议上,与会者全体起立,为这位科学巨擘的离去默哀一分钟。


“2006年,我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奖项——邵逸夫奖,给我颁奖的正是杨振宁教授。”在今天下午西湖大学的学术报告中,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表达了他对杨振宁的深深敬意:“全世界至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到一千位,在这些诺奖得主中,有一些人是特别杰出的。杨振宁先生无疑是史上最伟大的诺贝尔奖得主之一。”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杨振宁先生顶着巨大压力,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架起了中美科学交流的桥梁。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并于2017年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放弃外国国籍并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中国科学院历史上是第一次。

回国定居清华后,他为自己的居所起名为“归根居”。施郁曾在杨振宁先生的办公室看到一张镶着镜框的报纸,那是他在1971年首次回国访问后,在美国一所大学做了分享中国见闻的演讲。当时,有华人留学生记录并出了一份小报,全文登载。收到他们赠送的报纸,杨振宁特别珍视,他将文章装框,挂在墙上。


这些点点滴滴,无不涌动着杨振宁先生对于祖国的拳拳之心。2021年,杨振宁在一次活动中提到邓稼先与自己的一个50年约定。1971年,他从邓稼先的来信中得知“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时,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这封信的最后,邓稼先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50年后,杨振宁动情地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也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符合了你‘共同途’的瞩望。”


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从左到右)合影

2008年,杨振宁先生来沪参加首届浦江创新论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及最多的也是国家。他说,西方媒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而这种声音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社会不了解中国长期秉持的“德”与“和谐”的文化传统。“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人始终信奉的政治哲学,而西方只有立功、立言,没有立德之说。”对此,杨振宁认为,中国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有责任、有义务向西方社会诠释中国,纠正这一错误观点。


2022年3月,百岁杨振宁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写道:“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培养延揽优秀人才,倾心于“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

过去几十年间,杨振宁先生推动了国内多所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建立,始终致力于为中国培养和延揽优秀人才,为中国更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倾尽心力。

1980年,他在美国纽约成立“对华交流教育委员会”,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赴美交流深造。

1983年,他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并担任主席,24年间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资助金额累计逾2000万港币。

1997年,他推动成立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捐赠400万美元。该机构借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致力于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对于“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他亲力亲为,延揽了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张首晟等多位顶尖人才。


杨振宁先生给本科生上课

2004年,82岁高龄的杨振宁仍坚持为清华大一新生教授《大学物理》课。“我全程旁听了杨先生的这次授课,获益匪浅。”谈及杨振宁先生给予年轻后辈的信任,施郁非常感怀,“他曾为我写过两次推荐信”。

施郁回忆,自己在美国期间,有两次收到先生发来的传真:一次是杨先生1947年的几张笔记,是“杨-米尔斯理论”创立7年前的一些想法;另一次是在2004年圣诞节前,他收到杨先生定居清华园后写的五言诗《归根》,其中写道:“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2014年,施郁(右)在“归根居”与杨振宁(左)探讨学术

“他经常会通过电子邮件转发一些文章给我,在潜移默化中,让我感受到一定要做有品味的科研。”施郁说,杨振宁先生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富有启发、极具洞见的智者,“他总能看到中国体制的各种积极因素,看到中国教育的长处”。


2017年,杨振宁先生曾到上海参观位于浦东张江、正在建设中的软X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当天的座谈会上,他为工程中很多技术完全实现了自主研发而欣喜,认为这“表明中国有着极深的技术创新潜力”。他还鼓励青年科学家,在自由电子激光新技术创新上,勇于探索、不断突破,努力将理论变为现实。

当时,杨先生还希望在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出光的时候,能够前来庆祝。惜乎,他未能等到这一天,便与世长辞。相信待到硬X射线装置建成之时,他必会泉下有知。

原标题:《追忆杨振宁先生:他一生最大心愿就是中国科学进入世界强国》

栏目主编:任荃

作者:文汇报 许琦敏 刘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