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师者”杨振宁的重庆情缘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游新闻 时间:2025-10-19 12:10:30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重庆,万千市民莫不为一颗物理界的科学巨星陨落感到悲痛万分。



▲杨振宁肖像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新华社发(清华大学供图)

记者梳理发现,这位百岁老人与山城重庆有着特殊的情缘——81年前的1944年,他曾踏足这片土地;时隔65年后的2009年,他重返重庆,走进校园,与青年学子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科学感悟。

时隔65年的重逢

2009年9月,当时已87岁高龄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携夫人翁帆抵达山城重庆,出席中国科协第11届年会期间的多项活动。这是他继1944年后,时隔65年后再次踏足这片土地。

刚下飞机,步入下榻的酒店,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还未坐下,便向服务员询问:“请问有重庆地图吗?”他想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这座城市的大体轮廓,想从地图上看一看重庆的变化。

“我的印象中,重庆是一座火城,我只来过一趟,坐汽车从成都来,只待了一夜,就坐江轮去三峡了……”杨振宁这样回忆自己对重庆的“初体验”。

任岁月如梭,光阴荏苒,这位物理学家对重庆的好奇心依旧不减。

原来,1944年抗战时期,杨振宁还在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读书,那时他曾过路,经过当时的战时陪都重庆。在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上,杨振宁曾在发言时回忆,那段艰苦的求学岁月没有娱乐,没有电视,整个昆明只有一个电影院。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在西南联大学习、做研究,度过了7年时光,也造就了一代科学家扎实的学问根基。

那位曾经在西南联大艰难求学的青年,65年后已成为学术泰斗,依然不忘回归校园,悉心指导下一代。那段艰苦的岁月塑造了一代学人的品格,也成为他后来与重庆学子分享的宝贵经历。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繁荣的新世纪,杨振宁与重庆的这次重逢,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回归,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校园里的师者

2009年9月7日上午,在重庆八中逸夫楼,千余名中学生聚集一堂,期待目睹出席“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的科学巨匠风采。



▲2009年9月7日,“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现场,杨振宁院士与重庆中学生对话。

这位众人期待的科学大咖正是杨振宁。只见他健步走入会场,声音洪亮,围绕《我的求学和人生经历》的主题,像朋友一样跟学生们侃人生经历、聊学习方法、谈科学理想。



▲杨振宁院士与重庆中学生侃人生经历、聊学习方法、谈科学理想。

“这是1923年,在老家合肥照的人生第一张照片,那时我不到一岁,还坐在母亲的膝头……”杨振宁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开始演讲。

少年成长的烦恼,在这位科学大师的描述中变得亲切而有趣。“我11岁上北京崇德中学,比同班同学小1到2岁,个子矮,还被人欺负。”

杨振宁平和地说着小时候的“遭遇”,引起台下一片笑声。

“第一次被欺负了,告诉老师,没想到,老师说,你们要打架啊,好啊,我给你们搭个擂台,你们到擂台上面去打!”

课外阅读的启迪,是杨振宁与学生们分享的另一个重要经验。“中学生要多看课外书。”他说,自己中学时最喜欢看的一本杂志是《中学生》月刊,至今还记得有一期杂志上有一个小游戏,教大家将标有1到15个数字的小方块进行移动和组合。“其实这个游戏就是灌输的排列和组合的概念,这是数学最基础的概念,它与我以后的研究方向很有关系。”

而对杨振宁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叫做《神秘的宇宙》。当时,看了这本书后,杨振宁非常激动,虽然里面有很多内容还看不懂,但是觉得它涉及的这些东西都值得去钻研,正是这本书让他找到了人生的科学理想。

英语学习的方法,杨振宁也有一套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窍门。“父亲让我们每天一定要大声朗读英语课文,锻炼面部肌肉熟悉英文发音动作,同时也摆脱害怕与人交流的心理,不学‘哑巴’英语。我和弟妹们都遵照父亲的话学习,对我们很有帮助。”

他知道现在的孩子学英语很痛苦,因此特别强调发音的重要性。

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

杨振宁的重庆之行,不仅是一次故地重游,更是一次科学家精神的传递。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他分享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当被问及如何应对学习和生活的烦恼时,他说:“每一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在抗战时期,没有娱乐,大家非常专注,所以很多人有成就。”

“现在客观条件不一样了,学生们就容易分心。但也有很好的一面,每个人会拥有更多的发展方向。”他指出:“今天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所没有过的大时代,它给学生更多的机遇和发展,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你们会不会取舍,会不会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省和认识。”

面对学生关于苦读意义的提问,他回应道:“层层的升学选拔考试将学生们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中国年轻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你们中学生要学习科技、学习人文,找到人生的目标,也就不会苦了。”

演讲结束后,杨振宁应邀为中学生们题词。他提笔在纸上缓缓写下“宁拙毋巧”四个大字,还向学生们补充解释:“其实这四个字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宁朴毋华’,对今日的中国来说,这是一句重要的话。”



▲杨振宁院士写下“宁拙毋巧”四个大字。

他满脸诚恳地告诉学生们:“我今天之所以写这几个字,就是希望从你们年轻一代开始,学会诚实。投机取巧是没有前途的,做学问必须诚实,脚踏实地的,才会成功。”

杨振宁在黑板上写下的“宁拙毋巧”,不仅是一段题词,更是一位师者留给年轻一代最珍贵的精神馈赠。

“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更像是一位长者在分享鲜活的故事。”现任重庆八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的明翔宇,曾亲历了杨振宁当年到访重庆八中的全过程。明翔宇说,杨振宁还在学校的小花园栽下了一棵“院士树”,至今这棵树仍茁壮成长。



▲杨振宁在学校的小花园栽下了一棵“院士树”。

10多年过去了,杨振宁对科学的期盼,依然激励着重庆八中坚持科技教育的底色。如今,学校坚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理念,通过课程、活动、社团、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创新驱动、特长发展”的科技教育特色。

“杨老题的四个字,我当时拍下来,还复印了一份,激励自己踏踏实实做人、做事。”重庆育才中学党委书记刘雅林当时是重庆八中科技教育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他表示,当年他全程参与了这个活动,讲座中杨老思维敏捷、逻辑严密,故事娓娓道来。他聆听杨老的讲座获益匪浅。在他看来,“宁拙毋巧”四个字,饱含着杨老做学问的态度和人生观,这种务实、坚韧与执着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

“这种精神如今也影响着重庆育才中学。”刘雅林说,育才中学将把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中,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育人,号召全校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2009年的9月7日傍晚,杨振宁夫妇和上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渝北龙头寺公园植下桂花、广玉兰、香樟树等,为重庆种植出一片“院士林”。

在重庆的文化里,当地人喜欢喊陌生人“老师”。然而,杨振宁对重庆的广大师生以及喜欢物理、热爱科学的人来说,却是一位真正的师者。他传递的治学和探索精神,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如沐春风。

如今,“院士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曾经坐在观众席听杨老演讲的重庆学子,也长大成人,在社会中奋力拼搏。杨老写下的“宁拙勿巧”四个字,依然还在勉励着一届又一届重庆学子。

杨老,一路走好!

(图片除署名外由重庆八中提供)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蔡杨

审核:李珩

主编:匡丽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