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10月13日,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举办的2025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全体大会在上海召开。期间,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工程院自成立以来,持续拓展国际多双边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今后将继续拓展和深化与包括WFEO在内的国际工程组织、世界各国工程科技机构的合作,在成果和信息共享上实现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创新基石;在技术标准上推动国际互认,加强开源知识支撑;在工程教育和工程伦理上促进互认互鉴,奠定工程界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基础,让开放、合作、共享成为全球工程发展的主旋律。
聚焦可持续发展 推动关键技术攻关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一系列共同挑战,中国工程院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碳中和等关键领域,持续强化工程科技支撑能力。
李晓红提出,中国工程院持续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提升决策支撑效能,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粮食安全、数字经济等重大议题,深化前瞻性战略咨询研究,发挥独立第三方优势开展重大工程评估,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WFEO等平台共享研究成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同时,依托院士群体的多学科优势,推动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汇聚全球顶尖人才联合攻关,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
在“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中,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别代表了中国在荒漠化治理和水资源调配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些工程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为全球应对生态与资源挑战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中国工程院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工程科技在绿色低碳、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李晓红强调。
推动成果共享 促进全球包容性发展
在推动工程成果共享与促进包容性发展方面,中国工程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通过发布咨询报告、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建设高水平科技期刊等方式,积极推动工程成果的广泛共享。中国工程院与UNESCO一道建设了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与工程教育中心,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人才。此外,依托与各地共建的地方研究院,加强院士团队与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加快构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李晓红表示,未来,中国工程院将深入落实丁薛祥副总理讲话中所强调的方向,特别关注全球南方国家的需求,推动工程成果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同时,继续大力推进工程师资格、工程教育、工程技术标准国际互认,消除创新要素流动的障碍,推动创新要素全球流动。
“中国工程院将继续与国际工程界合作,让工程成果成为推动全球包容性发展的重要力量,建立普惠包容的全球工程发展生态。”李晓红说。
强化协同治理 引导科技向善发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工程发展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受到关注。李晓红表示,中国工程院积极践行习近平主席全球治理倡议,致力于引导科技在尊重伦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创新发展。
他强调,未来,中国工程院将继续参与重点工程科技领域工程伦理的联合研究和标准规则制定,推动工程科技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发展。同时,中国工程院将继续与国际社会密切合作,共同构建负责任、可持续的工程科技治理体系。
“同时,我们希望借此次大会契机,弘扬创新、严谨、协作、担当的工程师精神,在全球营造尊重工程师、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工程科技创新动能,让工程科技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力量。”李晓红表示,中国工程院将积极倡导工程师精神,为全球工程科技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