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7日-29日于海口举办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上,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浪潮成为全场焦点。
大会期间,黑芝麻智能首席营销官(CMO)杨宇欣在接受了《雷峰网-新智驾》的采访,最新解读了黑芝麻这家本土芯片公司在产业变局中的进攻路线图。
他指出,智能驾驶的竞争正从“群雄逐鹿”走向“精耕细作”,而对于芯片这个需要长期主义坚守的赛道,他坚信不会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真正的较量在于如何精准定义产品,并融入正在剧烈重组的全球汽车供应链体系。
01.
从本土客户合作到全球视野
杨宇欣的分享始于对现状的务实洞察。他解释了为何黑芝麻智能在与吉利、比亚迪等多家头部车企达成合作后,却在公开信息上保持低调。“这是一种与客户的默契,”
他向《雷峰网》表示,在量产或关键信息披露前,尊重客户的保密需求是供应链企业的本分。这种务实作风也体现在其清晰的年度规划上。
首先,是深化与现有客户的合作,从已规模出货的A1000芯片到新一代的“武当”系列,黑芝麻智能已获得多个定点项目,覆盖智能驾驶、舱驾一体等多元场景,并预计在年底前释放量产信息。
其次,技术突破是持续的生命线,更高算力的A2000芯片即将交付样片,因其原生支持大模型而具备更强的通用性,已有多家客户完成设计方案,只待芯片到位即可快速推进。
第三,也是今年至关重要的战略转向,是全力推动出海。杨宇欣刚从大会现场感受到强烈信号:“中国车企正从‘内循环’走向‘全球共舞’。”他认为,海外智能驾驶演进节奏相对温和,这为中国成熟的智驾方案提供了绝佳的落地窗口,但挑战在于供应链体系必须与国际的研发流程和标准接轨,这将是未来几年的关键课题。
02.
智驾“收敛”下的生态竞合与未来焦点
谈及如火如荼的智能驾驶领域,杨宇欣提出了一个鲜明的“收敛论”。他认为,无论是车企自研还是独立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玩家正在快速减少。这是因为智驾技术迭代极快,对企业的技术、资金和客户合作深度都构成了极高壁垒。
与此同时,技术路径也在收敛:高速NOA已成标配,行业焦点全面转向城市NOA,尽管实现节奏不同,但端到端、VLA、大模型上车等已成为公认的研发方向。
在这一趋势下,黑芝麻智能明确自身“芯片公司”的定位,商业模式对标行业巨头,坚持开放的技术架构。杨宇欣透露,公司将在年底前宣布与一家头部算法公司的深度合作,通过构建强大的生态联盟,为客户提供从芯片、模型到基础软件的全栈支持。
他预测,未来三年,城市NOA将逐步走向成熟,技术差异化将缩小,竞争将更多地转向性价比、工程化能力和最终的用户体验——即能否实现从A点到B点的全程无忧。
03.
谈产业链延伸与对芯片行业的长期主义
面对未来,黑芝麻智能的增长逻辑清晰聚焦于两大维度。其一是锚定基于汽车产业链的天然延伸。杨宇欣明确指出,在将核心主业做深做透之前不会盲目扩张,但他们已敏锐地捕捉到像“具身智能”和机器人这样的新兴领域,其产业链与汽车产业高度重叠,重叠度超过50%。
这将成为黑芝麻智能未来依托技术和供应链优势,开拓“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方向。最后,对于芯片行业本身的残酷竞争,杨宇欣分享了他的观察。他驳斥了“赢家通吃”的理论,指出芯片行业因研发周期长、迭代慢、流片后难以更改的特性,天然需要多家供应商通过不同的产品定义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他强调,无论是PC还是手机时代,芯片领域都未曾出现单一垄断者。他判断,在中国市场,最终能存活下来的芯片公司将是少数派——是那些能持续获得资本支持,并能以过硬技术精准匹配客户快速演进需求的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