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昔日“妖王”九安医疗,如今靠理财养家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俊 源媒汇 时间:2025-10-20 19:01:40
快成投资公司了。

作者 | 源媒汇 胡青木

曾因新冠检测概念暴涨的九安医疗,又宣布了新一轮股份回购方案。

近日,九安医疗抛出股份回购计划,拟动用3亿至6亿元自有资金及专项贷款,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对于此次回购的动因,公司表示,因当前股价已跌破最近一期每股净资产,此次操作核心是为维护公司价值与股东合法权益。

截图自东方雨虹财报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九安医疗2025年内的第二次回购操作。但是自3月末对外披露上一轮回购方案后,公司股价一直未见起色。截至本次公告发布前,九安医疗股价在这半年期间一直震荡波动,较上轮回购公告时整体下跌超7%,而同期大盘涨幅超20%。

接连的回购操作也引出一个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既然上一轮回购未能有效提振股价,九安医疗为何仍要在短期内故技重施?

答案的根源,或要追溯到新冠疫情为公司留下的巨额存量资金。

靠新冠一夜暴富

从一家普通的医疗器械商,到两个月斩获27个涨停板的资本市场明星,九安医疗的资本神话,由新冠疫情引爆。

1995年,天津九安医疗以一款电子血压计起家。此后多年间,公司始终在医用硬件赛道深耕,通过参加国际医疗器械展会、与海外经销商合作等方式,将电子血压计等产品逐步销往欧洲等市场。

2010年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后,九安医疗加速海外拓展,上市当年便紧跟移动互联网浪潮,次年推出与苹果设备互联的iHealth血压计。凭借与苹果生态的绑定,该系列产品成功打入欧美主流市场,iHealth的品牌国际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然而,转型初期的业绩表现却相对平淡,九安医疗仍未脱离传统制造企业的增长曲线。

财报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前的2015年至2019年间,九安医疗的营收始终徘徊在4亿至7亿元区间,归母净利润更是在盈利数千万元与亏损数千万元之间反复波动。彼时,公司的核心产品,仍是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健康类电子产品及智能硬件,在巨头林立的医疗器械领域艰难求生。

业绩的冷淡直接体现在公司股价上。从2015年11月到2019年11月的4年间,九安医疗的股价跌幅一度超过90%,企业发展陷入瓶颈。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成为九安医疗的历史转折点。管理层敏锐注意到厦门一家公司拿下英国新冠检测试剂订单的信息,随即决定立项进入检测试剂领域,并决策主攻门槛最高的美国市场。

经过多次技术方案调整和临床测试挫折,九安医疗最终在2021年11月获得美国FDA紧急使用授权,成为全球第一家以中国工厂申请获批美国FDA抗原自测试剂盒的企业。

获得FDA授权后,九安医疗迅速迎来业绩爆发。

2021年末,九安医疗陆续接到美国多个州的iHealth试剂盒订单。到了2022年1月,公司公告接到美国相关部门12.75亿美元的新冠试剂盒订单。再叠加后续追加的采购份额,这几批订单为九安医疗带来了超百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增量。

这些订单推动九安医疗2022年营收、净利润飙涨。在资本市场上,公司股价从2021年11月的2.5元/股(前复权),最高涨至次年一月时的85元/股(前复权),两个多月涨幅超30倍,被誉为跨年度最强妖股。

截图来源于东方财富

得益于2022年新冠检测试剂盒的巨额订单,九安医疗当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60亿元,同比暴增超16倍。这样的盈利规模,与疫情前的经营状况形成了惊人反差2015年至2020年间,公司净利润始终在数千万元区间波动,甚至多次出现亏损。

两相对比,九安医疗2022年一年的利润便远超疫情前多年盈利总和,可谓是一下赚了过去几辈子的钱。

一夜暴富后,九安医疗的账面资金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除了充裕的货币资金外,交易性金融资产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账面资金的极度充裕,正是九安医疗敢于频繁回购的核心底气。

不过蹊跷之处在于,过去几年里,九安医疗的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总和虽稳定在110亿元上下,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其中的占比却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公司并未将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留存,而是更倾向于通过金融资产配置实现资金管理。

靠投资撑利润

疫情红利褪去后,九安医疗的主业颓势渐显。

财报数据显示,九安医疗2023年营收骤降至32.31亿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43.35%至7.65亿元。其中,iHealth系列产品营收同比下滑近半,是造成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仅为1600万元,同比暴跌超95%,这一近乎脚踝斩的表现,直接印证了公司医疗器械主业的造血能力大幅弱化。

为应对主业萎缩,九安医疗尝试推广新冠/甲流/乙流三联检试剂盒,并加大糖尿病诊疗照护O+O新模式的推广力度。然而,这些努力尚未形成规模替代效应。

2025年上半年,九安医疗的互联网医疗产品及服务收入仅为5000万元,虽然同比增长近六成,但占营收比重仍只有6.57%。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然而,与主业萎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九安医疗的归母净利润却逆势飙升至9.2亿元,同比增长超50%。这种营收降、利润升的反常现象,本质是投资收益的外部输血所致。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九安医疗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高达7.34亿元,是上年同期的10倍之多,成为业绩构成中的关键变量。再叠加同期3.91亿元的投资收益,两项金融收益合计超11亿元,不仅完全覆盖了主营业务的盈利缺口,更直接构成了公司净利润的绝对支柱,推动净利润实现逆势增长。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而公允价值变动即期内交易性金融资产市值变化,财报披露的证券投资情况显示,九安医疗投资的境内外标的包含小米集团、小鹏汽车、腾讯控股、英伟达、纳斯达克100指数和美国国债等多元化资产。这些资产的整体上涨,进而带动了九安医疗的利润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九安医疗还通过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间接持有沐曦集成约0.53%的股份。但10月20日沐曦集成冲刺科创板IPO引发概念股热潮时,超讯通信、中科蓝讯等标的纷纷冲高,九安医疗却意外缺席。不仅未被纳入多数概念梳理名单,股价也未受此消息带动,依旧维持震荡,成为有持股却没蹭到热度的关联标的。

针对选择投资标的的标准,以及未来是否会进一步扩大证券投资规模,或者考虑将部分投资收益反哺到传统业务等问题,源媒汇日前向九安医疗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需要指出的是,九安医疗对小米集团的投资,因被指定为不以交易为目的的长期战略持有,计入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其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当期净利润;而其他大部分标的则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市值波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九安医疗的证券投资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彼时,其曾以不超过2.2亿元自有资金,配置低风险保本型理财及货币基金,投资仅为闲置资金的临时增值手段,规模有限且风格保守。

直到2020年,九安医疗的财报中首次单独披露了证券投资情况,投资组合中出现了小米集团和Essenceiseed基金的身影,但规模尚小,二者期末账面价值合计为7200余万元。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新冠疫情之后。凭借iHealth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在美国市场的爆发式销售,九安医疗在2022年积累了巨额现金,资金规模的剧增推动投资额度大幅提升。

2022年九安医疗交易性金融资产达到60.44亿元,较2021年的4.48亿元大幅增长。尽管当年公允价值变动为-3.26亿元,但归母净利润高达160亿元,巨额现金流为公司持续扩大证券投资提供了底气。

随着后疫情时代公司新冠检测相关业务的下滑,业绩对公允价值变动的依赖愈发显著。从数据看,2023年及之后公允价值变动在归母净利润中的占比逐步提升,已然成为影响业绩表现的关键因素。

投资,确实为九安医疗赢得了转型缓冲期,但如何平衡资本运作与主业发展,将投资收益转化为医疗技术壁垒,仍是公司长期面临的考验。毕竟资本市场的短期红利,远不如扎实的主业根基那般持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