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无人机巨头大疆创新搞了一出大降价行动,其中云台相机Pocket 3标准版直降700、Action 4运动相机最高降幅1129元、Mini 4 PRO无人机更是降价1478元。
这次名为”双11常规促销”,实际某种程度上是清库存,毕竟Pocket 3上市已近两年,销量突破1000万台,此次降价正好为新一代产品腾出市场空间。就是来得有点突然,10月7日突然预告降价,10月9日就正式执行,但也就持续5天,到10月14日就截止了。
只是这场“突袭”引起了一部分消费者的不满,“大疆预告降价已购买消费者退货维权”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首。大量近期购买大疆产品的用户纷纷在社交媒体”炸锅”,控诉被大疆”背刺”,要求退还差价或全额退货。
深圳部分线下门店迫于维权压力,开始支持10月2日至8日期间购买产品的消费者申请退差价,而不同渠道售后政策不一的问题也进一步激化了消费者不满。
就在大疆降价的新闻持续发酵时,影石创新(Insta360)CEO刘靖康在此时机发声”致歉”,称“可能有一部分因为我们影石的原因导致DJI大幅降价”,并为在10月2日至8日期间购买大疆产品的消费者提供影石100元无门槛代金券。
刘靖康以看似谦逊的“道歉”,试图在截胡大疆的用户。毕竟,双方都已经攻到对方的家门口了。

影石进军无人机市场的时间表清晰可见:2025年7月28日,影石正式官宣进入无人机市场,并公布”影翎Antigravity”全景无人机品牌;8月14日,影翎A1开启公测阶段。这一动作与大疆推出首款全景相机Osmo 360几乎同步——双方的”对攻”态势正式形成。
影石对大疆长期垄断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发起挑战,而大疆则以新品和降价回击影石更有优势的相机市场。
但从财务数据对比来看,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对等的:大疆2024年营收突破800亿元、净利润达120.56亿元,而影石营收55.74亿元、净利润9.95亿元,大疆分别是影石的14倍、12倍。谁更焦虑,以及谁更有底气,一目了然。
但即便实力对比如此悬殊,影石也唯有放手一搏,它那114倍的市盈率,需要新增长曲线和更大的“故事”。
01
影石创新自2025年6月上市以来,其市值表现宛如坐过山车。
开盘大涨3倍,市值最高峰突破700亿元,但随着2025年半年报的发布,公司陷入了典型的”增收不增利”困境:营收36.71亿元,同比增长51.17%,但归母净利润仅5.2亿元,同比微增0.25%。
这种估值与业绩的错配反映了一个关键问题:影石虽然在全景相机领域占据67.2%的全球市场份额,但这个市场本身过于狭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仅50.3亿元,即便到2027年,这一数字也仅能增长至78.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不足也12%。对于一家市值700亿的公司而言,这样的市场天花板显然无法支撑其估值想象。
目前资本市场给予影石的高估值,某种程度上是对影石跨界能力的押注。投资者期待这家公司能够复制其在全景相机领域的成功,进军更大的市场——特别是全球航拍无人机市场。
根据Valuates_Report的测算,到2030年,全球航拍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122亿美元。若影石能在该市场拿下5%-10%份额,就相当于”再造一个影石”。
基于这一逻辑,影石推出了“影翎Antigravity A1”全景无人机,试图以差异化创新挑战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垄断地位。这款产品搭载Insta360 X5全景相机同级别CMOS,支持全景实时画面自由转头查看视角,可一次性捕捉360°无死角场景,配备头部追踪眼镜与可单手操作的控制器。
8月14日当晚,影翎Antigravity A1开启公测时,为了造势,刘靖康在楼梯上抓起一手红色百元大钞,抛向空中,台下的员工疯狂抢接飘落下来的“钱雨”,周围人的手机闪光灯疯狂频闪,整个场景魔幻又怪诞。

影石影翎A1无人机
虽然影翎无人机要2026年1月才正式发售,但已入选了美国《时代》杂志2025年最佳发明榜单。
影石决心跨界的最大底牌,是在全景相机积累的技术、独特的AI影像算法优势和内容生态。技术层面,影石拥有境内外授权专利900项,覆盖全景图像拼接、FlowState防抖算法、AI影像处理等核心技术。此外,影石与TikTok、YouTube等主流社交平台深度合作,构建了从拍摄到编辑、发布、传播的完整内容生态闭环,可容纳新产品的接入。
可以说,影翎Antigravity A1被影石和刘靖康寄予厚望,也引起了大疆的警惕。
其实,7月份,传出影石进军无人机市场的消息后,大疆就火速反击,推出第一款全景相机Osmo 360,售价2999元,这一价格迫使影石将其旗舰产品Insta360X5降价500元。
刘靖康曾表示,“五年前我们做这个决定(进入无人机市场)时,就预料到这会刺激大疆来‘抄我们家’,也去做全景相机。”
事实也果然如此。
02
在商用无人机领域,大疆是统治级的存在,全球市占率长期稳定在70%以上,在北美、欧洲等核心市场更是超过85%。
大疆的核心护城河并非单纯的硬件参数优势,而在于其底层系统工程能力。大疆通过底层系统工程能力构建了完整的生态锁定机制:首先是技术层面的深度整合——从飞控算法、图传系统到云台稳定技术,形成了一套高度集成的技术闭环,用户一旦适应其操作逻辑和数据格式,转换成本极高。

DJI Air 3 Drone
其次是软件生态的牢固绑定——DJI Fly、DJI Terra等专业软件与硬件深度适配,用户的飞行记录、航拍素材、后期编辑习惯都与大疆系统紧密关联。
在多线布局方面,大疆也从消费级航拍、专业影像设备到行业级应用全面覆盖,即使某一产品线受到冲击,其它业务线仍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撑。
面对多重护城河,影石以影翎A1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但成功概率并不乐观。
影翎A1的全景拍摄能力、”体感飞行”、VR沉浸式体验等功能具备一定的差异化价值。然而,无人机作为一个高度集成的复杂系统,其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拍摄功能,更在于飞行稳定性、图像传输质量、续航能力等基础性能。
大疆飞控系统已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背后是累计超10亿小时的全球飞行数据支撑,以及超千万行代码,而影石作为新入局者,在算法成熟度和数据积累上存在巨大差距。其次是图传技术壁垒——最新的DJI O4+图传系统可实现30公里超远距10-bit HDR图像传输。
在这些核心技术上,影石需要不断的测试、迭代以证明自家产品同样能打。
除了产品、体验,想要挑战大疆,影石还需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次大疆一降价就引起热议,本身就说明大疆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折旧率很低,有很高的心智认同。这或许才是影石更难以撼动的“叹息之墙”。
相比之下,影石在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的进展要顺利得多。2024年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8.4%大幅增长至35.6%,成为增长最快的头部企业。

Insta360 Camera
但随着OPPO、vivo等手机厂商确认将于2026年进入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影石在其传统优势领域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OPPO已正式启动新形态影像产品系列,计划2026年内发布手持云台相机产品,直接对标大疆和影石;vivo的相关项目也已启动半年以上,产品同样定位于手持智能影像设备。
这些手机巨头拥有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资金实力和渠道资源,加之在影像算法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深厚积累,将对影石现有的市场地位构成直接威胁。
03
既然在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上处于明显劣势,影石为何还要发起这场”不对等的战争”?
答案就在于战略价值的重塑。
随着OPPO、vivo等传统手机厂商宣布2026年正式进入影像设备市场,留给影石巩固原有市场地位的时间并不多,与其等原有市场份额被侵蚀,不如主动出击,开拓新市场。
影石的目标或许并非是”打败大疆”,而是只要能在无人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能稳住股价,就有后续发展的战略空间。毕竟,一个”敢打敢拼、有技术想象力”的影石,远比一个”只会做全景相机”的影石值钱得多。
在飞控领域,影石只能不断积累数据迭代算法,但影石的全景图像拼接技术在行业也算领先的,FlowState防抖技术可实现无云台稳定拍摄,其AI算法在全景成像的畸变校正、实时拼接等方面形成了技术壁垒。并与联创电子共建AI影像算法实验室,从硬件底层优化算法效果。
如果影石能在2025-2026年期间将这一护城河进一步深挖,通过全景无人机等创新产品强化其在创作者群体中的品牌认知,就有机会在更激烈的竞争到来之前提前锁定核心用户群体,在大疆统治的版图内切出一块蛋糕。
虽然无人机业务短期内难以对大疆构成实质威胁,但这一尝试为影石积累了跨领域技术经验,也为其未来在智能硬件生态中的定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与”冒死冲锋”相比,倘若影石知难而退,龟缩在全景相机的小天地,结局又会怎样?
曾经的GoPro ,或许就是个前车之鉴
GoPro 2015年跨界无人机失败后,就彻底退守,结果市场份额一路下滑。营收从2015年的16.19亿美元下滑至2019年的12.02亿美元,市值更是从巅峰期的100亿美元跌至不足10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GoPro在退出无人机市场,专注于原有的运动相机业务后,却一败再败,市场份额却被影石和智能手机不断蚕食。
GoPro的错误不是”打了败仗”,而是败了一次就不敢再打,彻底丧失战略主动性。
影石显然吸取了这个教训:与其等死,不如置于死地而后生。
影石跨界推出全景无人机”影翎A1”,即使短期内无法颠覆大疆在消费级航拍市场的主导地位,但也让大疆嗅到了危机的气息,迫使大疆在多条产品线同步应战——旧型号无人机降价促销,加快发布新品,营销体系加速扩张。
大疆确实不会轻易让影石攻入它的地盘,但影石也没有后路,这场“无人机战争”才刚刚开始。(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