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别再让新技术躺平!到底是什么样的奔赴,让产学研用落地开花?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21 16:13:1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营商会客厅

在青浦“青和力・浦未来营商会客厅”科委专场活动现场,大家讨论得特别热烈。记者注意到, “高校”一词频频出现,成了“热议”话题!不仅企业盼着借高校的科研力量破题,高校也希望企业能将研究成果落地,这种“双向奔赴”,恰好与《上海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中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的核心要义高度契合, 也让创新链条真正实现了从 “实验室” 到“生产线” 的无缝衔接。

直面企业 “高频问题”

政府主动 “接题解题”

在这场会客厅里,参与的企业规模差异很大,有深耕行业多年的上市公司,也有扎根细分领域的中小微企业。有的企业代表刚站起来发言,就笑着调侃自己是“小巴辣子”,但是一问居然产值也要近一个亿。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成长型公司, 大家都带着需求而来,发言都很直接。

“做了18年风投、13年孵化器,我们见过太多‘好技术躺平’的遗憾!”小马创业村虹桥国际创新中心董事长马俊杰的一番话,瞬间戳中了科创企业的心声,引发阵阵共鸣。


“就像我们做助教机器人,能帮着批作业还能出数据分析,技术上没问题,可 我们是典型的‘技术脑’,商务拓展这块根 本 是短板!”判判科技创始人杨旸直言自己很苦恼,实验室里的技术再亮眼,常困在应用场景找不到、市场转化力跟不上的“卡点”里,很难从研发端真正走向产业端。


“我们是做半导体cmp材料的,高校的技术它可能是在一个细分赛道做得很深, 我们可能需要几个学科方向的一个跨界技术,去为我所用,在这样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是缺一个桥的。”上海映智研磨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姝同样很迫切。作为年营收尚不足亿元的“小巴辣子”企业,在产学研对接与政策支持上“屡屡碰壁”,她挺焦虑地说:“随着像华为这样的‘巨无霸’落户青浦,所产生的虹吸效应会不会让我们这些小微企业沦为‘被遗忘的角落’?”



面对企业困惑,青浦区各部门迅速回应。青浦区科委副主任崔蕴明确,今年出台的《青浦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已覆盖大中小微及孵化期企业,绝非只聚焦龙头。青浦区科委科协党组书记、科委主任孙茂更进一步承诺, 将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企业无需自行研究政策,只需提出诉求,科委将联动多部门,为企业精准匹配全领域支持,全力帮“ 小而精”的科创企业在青浦扎根、成长。



“我们一边做数字孪生帮企业转型,一边做定制ar眼镜,可 好商场进不去。”上海青燕和示科技ceo刘华的诉求很具体,而更让他担心的是,团队里不少员工是实战经验满格的“老手”,干活靠谱、能力过硬,可 偏偏卡在人才补贴的申报条件上,“这不仅让员工少了份获得感,也给企业留住骨干添了不少麻烦。”



青浦区商务委副主任朱丰马上掏出手机和刘华加微信,他说:“现在其实很多商场也需要体验式消费作为引流,你们的公益验光就是亮点!我们会帮忙牵线起步阶段的商圈,后续直接微信沟通。”



“人才问题我等好久了!”青浦区人才工作局副局长李玉洁接过话茬,拿出青峰人才2.0版政策,“我们有abcdef六档人才扶持,补贴覆盖广,而且租房、购房都有政策。哪怕企业不是‘重点企业’,只要有需求,我们都能对接。”她还热情“吆喝”:“我们今年去清华、北航等重点院校校招,企业想招人,随时报名!”


重点企业谋发展

“再上一个台阶”有多难?

“在青浦发展这些年,政策透明、服务贴心,从‘专精特新’到‘小巨人培育企业’,园区总有专人主动对接,告诉我们‘产值到这步能享哪些政策’,心里特别踏实。”上海京波传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崔波的话里满是认可。

作为扎根北斗西虹桥园区、主攻水下电缆与接插件的企业,不仅为军工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如今更跟着海洋产业发展的东风拓展民用市场,但他也有新的困惑: “我们和涉海高校大多是‘点对点合作’,帮高校解决大系统工程的配套研发,可核心研发还是靠企业自己。” 杨崔波坦言,企业想跳出单纯的“产品供应”,与复旦、交大、同济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等高端沟通平台,让产学研合作“再上一个台阶”,却苦于不知如何对接资源?


北斗西虹桥基地副总裁孔吉紧接着起身发言,“作为孵化平台与细分技术领域的参与者,我认为 关键要清晰洞察技术对产业的拉动作用,唯有如此,才能赢得政府与企业的双重信任,进而实现企业间信任感的传递。”孔吉还笑着 “亮出家底”:“今天北斗企业是组团来的,大家举手看看——1个、2个、3个、4个、5个!”他坦言,团队始终在思考 如何吸引更多北斗产业落地青浦,但核心是“落下来必须长得快”!



“就像上海京波传输科技有限公司在苏州还有生产制造基地,我一直在琢磨,如何能让其水下导航、水下通讯业务的增量部分落户青浦?要知道,这可是重点发展方向!但要把这些企业的实业板块拉到青浦,必须形成合力。”孔吉进一步谈到,不同企业需求各异:有的缺应用场景,有的盼生产场地配套,有的需政府背书吸引lp投资,“只有把这些需求串联起来,才能真正推动北斗产业在青浦扎根壮大。”



“政府就是要搭好台、服务好企业!”青浦区科委科协党组书记、科委主任孙茂透露, 青浦正全力创建市级高质量孵化器,未来将推动政策、人才向这类高层级平台集聚,而北斗西虹桥基地作为市级孵化器,正是重点培育对象。针对孔吉关注的产业方向,孙茂更明确了北斗导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要争取成为北斗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



谈及企业关心的生产落地,孙茂现场主动抛“橄榄枝”:“像上海京波传输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若想把制造环节迁回青浦,我们第一时间对接联系服务!”

从实验室到产业园,从“信任机制”到“合力布局”,青浦北斗产业正以高质量孵化器为支点,以细分赛道为方向,串联起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更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为打造区域科创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北斗动能”。

一手牵高校、一手拉企业

很多难题在现场碰出“火花”

“我们是做具身智能的‘大脑’,能让不同品牌的机器人协同工作!”上海眸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胡斐的开场充满科技感。作为一家复旦系企业,眸深智能团队均来自复旦,他格外关注青浦的政策利好。“具身智能概念提出不足一年,我们把硬件和软件结合,给机器人装‘大脑’。尽管潜力无限,但我们 缺资金、缺应用场景、缺合作伙伴,更看重产业集聚效应。”


复旦大学(虹桥)全球校友科创中心副主任、上海复容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许蔚然随即接话:“眸深智能是我们的被投企业,正是在资本牵引下落地青浦的!”她表示,希望将更多能解决产业卡点的复旦科技成果带到青浦,“ 好企业不缺普通资金,缺的是带资源的钱。青浦在低空+北斗、ai+bt等领域的布局,正好能为这类科创企业提供稀缺的应用场景”。



这一番对话,让上海交大中银科技金融学院产教融合发展中心主任陈建科频频点头。他认为,科创的关键在于技术转移,把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可谈及技术转移,他直言 “现在1%可能都达不到,核心瓶颈就是人才!但人才必须兼具技术、市场、资本、法律和管理能力。”眼下,陈建科的目标就是培育“科学家的合伙人”,“现在很多高校老师的专利转给学生创业,成功率更高,这就是人才互补的力量”。



“做科技成果转化,‘朋友圈’太重要了!” 同样是高校,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付莹莹道出了高校对推动产学研融合的迫切。“我们正与青浦区协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搭建专属对接平台,和企业家多交流、建立信任, 他们把技术瓶颈说出来,我们组团帮企业解难题。”



她还特别注意到,中小企业更看重技术能否带来实际效益,而国企、央企则着眼未来技术布局,所以 高校需要精准匹配企业的需求。“我们新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里设了项目课程,急需企业课题!也盼青浦区企业组团来校招聘,把优秀学生引到青浦!”



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贵府直言,“我们更想和青浦的‘大咖’企业强强联合!”谈及企业发展“痛点”,他表示不同于中小企业对政策的迫切需求,作为行业骨干,金发科技 更 希望联合区域内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这样既能分摊资源成本,又能拉近企业间黏性,让青浦企业抱团成长”。不仅如此,他还着眼长远,计划布局前瞻性研发:“有些技术可能3年、5年看不到落地成果,但5年、10年后,一定是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关键。”他期待能与在场企业、高校深入沟通。



“政策支持力度不小,需要就尽管开口!”青浦区科委科协党组书记、科委主任孙茂的回应,给了企业一颗“定心丸”。他当场解读利好政策:若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市级实验室可获最高1000万元扶持;若申报新研机构,每年能享最高500万元运营费,连续三年累计最高达 1500万元。“政府就是平台和后盾,希望企业主动与高校深度对接,我们会走进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现在很多企业想找实验场景验证,我们有大量机会!” 中国联通上海市青浦区分公司副总经理章立带来了“资源大礼包”。在通信技术项目领域不断深耕的同时, 催生出大量创新应用场景,让服务触角覆盖到更丰富的实际需求中。“如果近距离对接,青浦企业完全可以参与到3d建模、新型基建、园区智能化等项目里来”。


高校带着课题主动对接,企业带着项目现场“寻觅”,政府搭起供需对接的桥梁。 在青浦,科创“朋友圈”正以这样的联动模式不断扩容。政企校三方拧成一股绳,催生出强劲的协同新动能,为区域科创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交流中的“双向奔赴”正是《上海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所倡导的协同创新图景。

不难发现,青浦区搭建的“青和力・浦未来营商会客厅”对话, 正让条例制度设计变得鲜活可感。当企业的实践需求遇上高校的智力储备,当政策的保障托举着校企的合作热情,创新的火花便有了落地生根的沃土,这恰是民营经济科创活力迸发的关键所在。





话匣子

编辑:胡小凡

上观号作者:绿色青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