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一段AI小猫视频的启示丨新民随笔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21 18:11:38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不当心,就被AI骗了。

前不久,刷到一段小猫在跑步机上跑步的视频,一眼看去十分自然,没发现什么“破绽”。然而,往下翻到评论区,有“火眼金睛”者提醒,这是AI“作品”。线索之一是跑步机明明在快速运转,速度显示屏上却赫然为“0”。还有一条线索更明显——视频上其实一直漂浮着生成软件的水印,只是发布者不知有心还是无意,把视频以左右翻转的镜像方式发布,加上画质模糊,令不少人未能注意到水印。

这件事可以带来几个启示。其一,AI生成内容进步很快,与“真实”的距离恐怕已经越来越近。像上述这段视频,如果去掉“水印”这个明显提示,能被肉眼发现的破绽所剩无几。假使制作得再精细一点,或者技术再完善一些,可能就会骗过更多人的眼睛。实际上,就算停留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也足够让很多人信以为真。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追究视频的细节,即使是那些会追究的人,也很难保证对刷到的每张图片、每个视频都仔细观察。

其二,AI内容的标识很重要。比起让“观众”承担起判断真假的责任,从源头“亮明身份”显然更合理,也更有效率。还是以上述视频为例,虽然水印的显著度有所降低,但那些注意到水印的人,就能迅速判断这是AI生成。当下,《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于9月1日开始实施,有媒体调查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上,仍有一部分AI内容既没有发布者主动声明,平台也没有识别并标识出来。

其三,被AI内容“骗”,后果可大可小。看不出一段小猫视频的真假,还无伤大雅,但如果与人们切身利益有关,就不同了。比如,前段时间台风“桦加沙”影响我国南部,有人通过AI技术制作出汽车被“五花大绑”的图片,看似“恶搞”,实则可能引发恐慌情绪;还有人通过AI技术制作虚假商品图,消费者收到才发现“货不对版”。

对AI内容的治理仍须紧紧跟上,让技术更多“造福”,而非“添乱”。

原标题:《一段AI小猫视频的启示丨新民随笔》

栏目编辑:郁晶陶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纪玉

题图东方IC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