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设施服务能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使用便捷性。更方便、更好用的充电设施,将进一步提振电动汽车消费,在为电动汽车消费者出行“续航”的同时,也将为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生态蓄力。
■郭锦辉
10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9月全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据。根据国家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数据,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枪)447.6万个,同比增长40%,公共充电桩额定总功率达到1.99亿千瓦,平均功率约为44.36千瓦;私人充电设施(枪)1358.7万个,同比增长60%,私人充电设施报装用电容量达到1.20亿千伏安。
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充电网络的持续健全,让电动汽车消费者迎来越来越好的消费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近日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翻倍增长。未来,充电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将进一步提振电动汽车消费。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0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4.9%,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6.1%。1—9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947万辆,同比增长28.1%。1—9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占汽车国内销量比例为48.8%,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占比较同期明显提升,汽车消费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今年3月发布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可以预见,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潜力将在政策、市场与技术的共同驱动下持续得到释放。
与此同时,我国充电运营市场繁荣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与此同时,我国充电运营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执行秘书长邹朋今年9月在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上曾经介绍,随着充电市场的发展,除了国网、南网、特来电、星星充电等早期参与充电运营的经营主体,更多领域主体开始参与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在充电市场历经多年发展后,全国充电运营商数量从最初的10余家增长至3万家以上,经营主体结构持续优化。其中,头部运营商市场份额占比较高,排名前五运营商市场占有率超过60%。市场中活跃着3万家以上小微运营商,形成“头部引领、小微补充”的多元发展格局。
充电设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支撑,其服务能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使用便捷性。尽管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但是充电基础设施领域仍然存在公共充电网络布局不均衡、设施功能结构有待优化、居住区服务供给不充分、供电保障有待加强、运营管理质效有待提升等问题。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破解困扰电动汽车车主的“里程焦虑”,将创造更多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有效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加快公共充电设施提质升级、居住区充电条件优化、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推广、供电能力和供电服务改善、充电运营服务质量提升,这将推动充电设施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期。面对行业扩容加速的利好,不少企业瞄准“人等桩”“人找桩”痛点,抢抓发展机遇,努力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未来,更方便、更好用的充电设施,在为电动汽车消费者出行“续航”的同时,也为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生态蓄力。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