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上海机器人产业从“跟跑”到“领跑”背后,多位企业负责人详述背后缘由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胡颖 蓝鲸新闻 时间:2025-10-22 10:52:10
“行业快速发展并非单一因素推动,而是政策的有力引导、产业生态的系统构建,以及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这三方面协同发力的结果。”

图源:视觉中国

10月22日讯(记者翟智超)10月22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4.26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8448.67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32208.24亿元,增长5.9%。

在整体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工业生产保持增势,尤其以先导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展现出强劲活力,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关键力量。前三季度,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8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8%,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3%,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3.6%。同期,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3%,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产业分别增长19.6%、10.9%和10.3%。

作为高端装备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代表领域,上海机器人产业表现尤为突出。为此,也采访了多位上海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其均表示,行业快速发展并非单一因素推动,而是政策的有力引导、产业生态的系统构建,以及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这三方面协同发力的结果。

通用智能机器人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上海在政策与营商环境上提供了多维度支持:从研发补贴到产业化配套经费,有效缓解了我们早期技术放大阶段的资金压力;人才引进、落户与住房等配套措施,也助力我们快速组建起跨学科团队。他强调,这种支持覆盖市区两级,是立体而系统的。

除直接助力外,生态性支持同样关键。胡晓平指出,优惠的场地与共享设备降低了前期投入,本地活跃的投融资平台与产业对接机制,为企业高效链接资源提供了通道。行政审批的绿色通道也显著加快了项目落地节奏。

2023年,上海进一步在全国率先推出机器人+应用场景开放计划,于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为机器人企业开辟出真实的试验田。这一举措不仅加速技术迭代,也推动产品在实战中持续优化,形成从研发到市场的良性闭环。

实际上,在上海,机器人产业已形成集研发、制造、集成与服务于一体的完整生态。以浦东金桥、康桥和嘉定安亭为代表的多个区域,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汇聚了从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空间与体系支撑。

在上海,我们找到了理想的生长土壤。大界机器人CEO孟浩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这里不仅具备成熟的机器人产业链,更聚集了我们重点服务的客户包括船舶海工、重工、能源电力和钢结构等领域的大型企业。

孟浩认为,这样的布局,相当于将试验场与应用场直接设在企业门口,极大加快了产品从研发到商业化的进程。随着上海在具身智能与AI制造领域持续发力,这一区位与产业优势正为企业深度布局创造更多可能。

除产业集聚与场景优势外,上海还依托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构建起覆盖机器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从天使投资、创业基金到产业并购,多元化的资本持续注入创新领域,为技术研发与商业转化提供有力支撑,不断滋养着这片创新生态的繁荣发展。某投资机构相关负责人对蓝鲸科技记者表示。

节卡机器人相关负责人跟蓝鲸科技记者表示,公司将研发中心落户于此,正是看中这里的人才与协同优势:我们不仅便于与高校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也能吸引优秀毕业生就近就业,形成‘研发转化人才’双向循环的良性机制。依托这一平台,节卡机器人逐步攻克了双臂协同、运动控制与定位精度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智能协作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机器人。

五年前,我们还在讨论如何实现进口替代;如今,我们已在参与定义下一代机器人的技术标准。一位行业专家向蓝鲸科技记者感慨,道出了上海机器人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迈向领跑的深刻转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