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英伟达向左,寒武纪向右

IP属地 中国·北京 钛媒体APP 时间:2025-10-22 12:12:07

文 | 时间线Timelines

地缘政治在 AI 算力领域的持续投射,正在中美两个都在努力保持各自技术领先优势的 AI 大国之间,进一步造成无可逃避的市场分化,甚至是割裂。

这种割裂,已经让 AI 算力巨头英伟达感受到压力。

就在 10 月 6 日,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纽约出席美国城堡证券主板的活动时,明确强调: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 95% 降到了 0%。他表示:

目前,我们 100% 退出了中国市场。无法想象任何决策者会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即我们(美国)实施的政策导致美国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降到了 0。

但是,对于中国本土的 AI 算力发展来说,英伟达份额降到 0,反而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以及飞速增长的空间。


实际上,根据中国本土 AI 芯片企业寒武纪在 10 月 17 日最新发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该公司在 2025 年 Q3 实现了高达 17.27 亿元的营收,同比暴增 1332.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5.67 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为 -1.94 亿元。

尽管寒武纪与英伟达在实际的营收体量方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毫无疑问,英伟达在中国 AI 算力市场的被动缺位,让寒武纪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巨头缺位后,本土选手补位

纵览中美 AI 算力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特别值得书写的时间节点:2016 年 8 月。

具体来说,2016 年 8 月 9 日,英伟达 CEO 黄仁勋来到 OpenAI 位于旧金山的办公室,并且在马斯克(当时的身份是 OpenAI 的发起人)的见证下,向 OpenAI 团队交付了世界上第一台英伟达 DGX-1 超级计算系统(该超级计算系统在 2016 年的 GTC 大会上正式发布)。


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看作是英伟达 AI 算力参与到新一代 AI 技术大爆发的早期起点。

同样是在 2016 年 8 月,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脱胎于中科院的 AI 芯片创业公司寒武纪在获得了来自中科院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之后,获得了来自于元禾原点、科大讯飞、涌铧投资的 Pre-A 轮融资。

从此,寒武纪开启了逐步成长为一家中国本土 AI 算力知名供应商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英伟达,已经瞄准了中国 AI 算力市场,并打算成为这一市场最重要的玩家之一。

实际上,就在寒武纪获得 Pre-A 轮融资后的次月,也就是 2016 年 9 月,英伟达就在中国北京举行了 GTC CHINA 2016 大会——这也是英伟达第一次把 GTC 大会带到中国。

会上,英伟达发布了最新深度学习推理加速器 Tesla P4/P40,并且与阿里巴巴、百度、科大讯飞、京东等中国企业达成了合作。

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次 GTC China 大会,实际上也成为英伟达 AI 算力耕耘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起点。

实际上,此后一直到 2021 年,随着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持续深耕,它也在逐步实际意义上成为中国 AI 算力市场的主要供应商。

比如说,来自国际知名数据调研机构 IDC 的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 AI 加速卡出货量超过 80 万片,其中英伟达占据超过 80% 市场份额。

而到了 2022 年,中国 AI 加速卡(公开市场)出货量约为 109 万张,其中英伟达市占率为 85%,华为市占率为 10%,百度昆仑芯为 2%——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经在科创板上市的寒武纪,也在 2022 年拿下了 1% 的市场份额。

然而,也就是在 2022 年,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具体来说,2022 年 10 月 7 日,美国政府发布了系列对华技术出口的制裁措施,并由此斩断了英伟达 A100、H100 等一系列高性能计算芯片进入到中国市场的路径。

面对这一政策,虽然英伟达在产品上做出技术调整后面向中国市场推出 A800 和 H800 等所谓的「特供版」产品,但随着美国政府在 2023 年 10 月进一步加严对人工智能相关芯片、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对华出口限制,这些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英伟达产品也无法进口。

于是,为了绕开美国政府的出口限制,英伟达又推出了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H20 算力平台,其性能相比于 H100 大幅减弱,但依旧兼容 CUDA 生态,被称为「阉割版」,一度被认为是鸡肋产品——但从市场反馈上来看,H20 在 2024 年依旧受到追捧。

不过到了 2025 年,在中美经贸谈判背景下,英伟达 H20 算力平台在中国市场的出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在美国政府的出口限制和后续的博弈中,英伟达 H20 在中国市场的出货也基本上被停滞。

也就是黄仁勋所说的:英伟达的份额,降到了 0。

当然,这背后的一个大背景是,为了避免被「卡脖子」,来自中国本土的 AI 算力芯片商也开始实现对英伟达算力平台的部分国产替代——而寒武纪就是其中的一员。

从「独角兽」,到 A 股「寒王」

作为中国本土 AI 算力发展的代表性企业,寒武纪的成长,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巨大的知名度加持。

比如,2017 年 8 月 18 日,在获得 Pre-A 轮融资一年后,寒武纪科技宣布完成 A 轮 1 亿美元融资;领投方为国投创业,阿里巴巴、联想、国科投资、中科图灵加入,原 Pre-A 轮投资方,元禾原点创投、涌铧投资继续跟投。

在 A 轮融资完成之后,寒武纪的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在媒体的报道中,寒武纪也由此正式成为「全球 AI 芯片领域的第一家独角兽创业公司」。

不过,真正在业务层面让寒武纪声名鹊起的,是华为。

事实上,在华为麒麟 970 手机处理器中,就搭载了寒武纪在 2016 年发布的全球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寒武纪 1A 处理器,这使得麒麟 970 成为「全球首款 AI 手机芯片」,也大大提升了麒麟 970 在图片识别等场景中的能耗和功耗表现。

不过,在与华为短暂牵手之后,寒武纪在 AI 算力领域的后续发展,主要是集中在云端——比如在 2018 年 5 月,寒武纪发布了中国首款云端人工智芯片 MLU100 及其板卡——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发布会上,寒武纪已经开始在部分指标上对标英伟达的旗舰产品。

2020 年 7 月,寒武纪迎来了其企业发展生涯的一个重大节点,那就是在科创板上市,其股价当日大涨接近 300%,市值也突破 1000 亿元。

然而,从业绩发展的角度来看,尽管寒武纪一直在持续推动其 AI 技术和产品的落地,但在其研发投入大、落地周期长的商业模式下,寒武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际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种状态在寒武纪 2020 年 7 月上市时也没有改变,并且在一直持续。

这种持续亏损的情况,也使得寒武纪的股价在 2022 年底直接跌落到 60 元以下,甚至跌破了发行价。

不过,2022 年下半年,随着美国芯片禁令的到来、ChatGPT 的横空出世和英伟达的爆发,国产算力和 AI 芯片的需求开始大爆发,而寒武纪虽然在 2023 年依旧亏损 8.36 亿元,但在大趋势的推动之下,寒武纪的股价也 2023 全年暴涨 535%,在 A 股近 700 只人工智能概念股中排名第一。

2024 年全年,在整体业务依旧亏损 4.43 亿元的情况下,寒武纪的 A 股股价又实现了 387% 的全年涨幅——在这样股价变动中,寒武纪被冠以「股王」的称号。

而资本市场对于寒武纪的定位,就是「中国的英伟达」。

当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纪的业绩 2024 年出现明显的升势——其中在 2024 年第四季度,寒武纪营收为 9.887亿元,环比暴增 820.4%;第四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2.815 亿元,这是寒武纪上市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2025 年上半年,在 AI 芯片业务的持续落地中,寒武纪的业绩出现整体爆发。

根据公司半年报,寒武纪 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28.81 亿元,同比增长高达 4347.8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 10.38 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 5.3 亿元,同比大幅度扭亏为盈。

这样的业务表现,加上市场对于寒武纪未来发展的高预期,寒武纪的股价在 2025 年的持续上涨中超越茅台,并在 2025 年 8 月 28 日达到 1595.88 的历史最高点位。


由此,在资本市场,寒武纪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寒王」。

令人关注的是,就在寒武纪成为「寒王」的前几天,有多家媒体称,英伟达已指示包括韩国三星电子、美国安靠科技等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暂停与 H20 芯片相关的生产——这背后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中国企业选择不购买 H20 了。

渐行渐远,是无可避免的

中国企业不再选择英伟达 AI 芯片的大背景,除了企业层面无法决定的地缘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核心逻辑是:中国本土 AI 算力的持续补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华为无疑是最重磅的补位者。

实际上,就在 9 月份的华为全连接大会上,华为公布了昇腾算力芯片的三代迭代路线图,并强调这是「基于中国可获得的芯片制造工艺」。

与此同时,华为还发布了最新的超节点产品 Atlas 950 SuperPoD 和 Atlas 960 SuperPoD,并基于此发布了 Atlas 950 SuperCluster 和 Atlas 960 SuperCluster 超节点集群,并称之为「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最强算力集群」。

很明显,在 AI 算力方面,华为已经打算与英伟达正面掰手腕了。


不过,除了华为之外,类似于寒武纪这样的国产算力头部芯片厂商,也在技术开发、产品落地等方面持续发力,且反馈极为迅速。

一个最为直接的例子是,就在 9 月 29 日 DeepSeek-V3.2-Exp 模型正式发布并开源当天,寒武纪就宣布,已同步实现对 DeepSeek-V3.2-Exp 的适配;依托 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机制,叠加寒武纪的极致计算效率,可大幅降低长序列场景下的训推成本。

而正是在这种快速的技术突破和反馈机制下,寒武纪的业务也随着本土客户对于国产算力的选择和适配快速增长。

而这也是寒武纪第三季度营收实现同比暴增 1332.52% 的关键背景。

而对于这一业绩变动,寒武纪方面表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主要因公司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报告期内净利润扭亏为盈,主要因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可见,对于寒武纪来说,在经历了多年的投入之后,如今它终于趁着国产 AI 算力补位和崛起的大趋势,迎来了丰厚的回报——无论是财报业务本身的「扭亏为盈」,还是高高在上的公司股价和市值,都足以体现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 10 月 20 日,寒武纪还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完成向特定对象发行 333.49 万股股票,此次发行价格为 1195.02元 /股,募集资金总额为 39.85 亿元,募集资金净额为 39.53 亿元。

关于本次定增,寒武纪表示,智能芯片需要加快适应新技术、新应用以及新业态的变化需求,而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是增强公司面向大模型的芯片技术和产品综合实力,提升公司在智能芯片产业领域的长期竞争力,同时在软件方面进一步提升公司软件生态的开放性和易用性。

可见,尽管三季度业绩大幅度增长,但寒武纪还在持续推进其软硬件的快速迭代——毕竟,从整体的技术实力和生态建设来说,寒武纪相比于大洋彼岸的英伟达还有较大的差距。

当然,回过头来看,对于英伟达来说,尽管市场份额已经接近于 0,但是对于充满潜力的中国市场,黄仁勋当然不希望缺席。

毕竟,黄仁勋曾公开表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计算市场,到 2026 年,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 500 亿美元,进军这一市场对英伟达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也因此,黄仁勋希望能够继续解释和说明,并寄望于政策会有所改变。

当然,作为一家企业,即使是英伟达这样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的世界级科技巨头,也无法改变地缘政治下的科技大潮走向。

因此,当英伟达在其 AI 计算领域的最新之作 Blackwell 已开启它在美国本土的制造计划,这些产品就注定与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无缘——而在中国这片应用落地前景更为广阔的土地上,来自本土的 AI 算力之花也正在借助这一片空白,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