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这里的产业当然包括文化产业,而这样的变革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并将在文化领域更深入、更持久的发生。”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陈圣来指出,随着AI的异军突起,“AI+文化”所产生的效能会像今天手机伴随我们日常生活一样,渗透进社会和生活的角角落落。
10月20日,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题内容板块之一,以“AI时代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的“城市文化 国际对话”系列研讨活动在碧波荡漾的上海大宁会议中心举办。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高校智库、文艺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各界代表齐聚一堂,从城市文化、艺术智创、文化遗产、公共文化、知识产权等方面,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浪潮下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与新路径,分享前沿理念与实践成果。
AI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战略重点,并在机制创新、技术伦理、全球共治等方面持续引发深入思考。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2015年至2023年,全球对AI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增加了两倍,从310亿美元快速上升到980亿美元。
近年来,静安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激活文化发展新动能。在文化创新进程中,正在积极布局AI新赛道,为文化发展注入科技的新动能。比如,市北功能区已经聚集了数据智能企业超过800家,形成了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百家级产业集群,大宁功能区聚焦了AI+文化的融合,正在加速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助力文化企业借助新赛道实现新突破,让科技成为静安高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上海要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本次活动的主题正是对这一目标的积极响应,也契合了当今世界正经历的深刻变革。“科技正成为艺术创新的‘加速器’,推动艺术突破传统形式;艺术也成为技术迭代的‘需求引擎’,促进科技向定制化、个性化发展。”
这是一场学理的探索,也是一场路径寻觅,更是一场信息引爆。基于AI+城市文化“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显著特征,及其在“内容创作、模型开发、媒体传播、精准触达”等方面开辟的新赛道、涌现的新成果,论坛采用主题演讲、专家对话、专项发布、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聚焦世界范围内城市文化建设的共性问题,以多元交流、多维聚力赋能城市的创新性突破、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增长。
在主题演讲环节,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围绕AI与产业变革的核心议题,分析了有关行业实践与公共决策的新视角、新方法。他认为,AI能够突破边界,能够打破区域边界甚至国家边界,可以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深刻影响,有必要通过AI更多赋能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更主动、更积极地寻求全球文化产业合作增长点,更多赋能消费需求、文化需求、服务需求。
“今天我们谈论AI,不是为了建造一座冰冷的未来之城,而是为了让这份独特的上海味道在数字时代历久弥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的团队用数字孪生技术“唤醒”上海老街区:激光扫描外滩建筑外立面,破译不同年代建筑的风格基因;在杨浦区滨江,市民扫码就能让墙面“开口讲故事”……他呼吁,用数字守护历史、用智慧驱动创意、用虚拟现实筑梦幸福,书写关于温暖、智慧和美好的新故事。
“学习民间音乐的博士生20年知识的积累,AI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完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亚洲区秘书长文亨硕感叹,这对他是非常大的冲击。“我夫人是舞蹈家,一生都致力于传统舞蹈,也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比如,不同地域舞姿,如今,人工智能只需要1分钟就可以推出30页的报告。”他坦言,AI在高清影像记录、多语言处理、音频智能分析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研究。
AI甚至可以帮助分析艺术家的生活习惯。上海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洁透露,过去认为咖啡馆、西餐馆、舞厅、电影院是艺术家比较喜欢去的地方,但是建模研究的结果显示,其实大部分上海的艺术家更愿意去中式的茶楼、酒店、饭店,而不是吃西餐。
不同切入点的演讲与对话,带来一次次精妙的观点碰撞。当天,还发布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马思伟的《“人工智能+”文化大数据技术服务大模型及应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臧志彭的《AI+时代数字文化产业创新集聚与全球图谱》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举办地位于静安区大宁功能区,这里“生产+生活+生态”三维共生的产城融合基底,为AI技术落地、产业集群成型提供了“硬载体”与“软环境”。围绕“科创引领、文创赋能、双界突破”,大宁正在着力建设“视听静界·π空间”和“美创静界”美妆健康创新生态社区,以AI为纽带,让“科创+文创”的融合从“概念”走向“落地”,不断探索AI时代产业融合与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主承办单位有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大宁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