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抓紧放卫星,中国商业航天寻找商业化运营的“中国答案”

IP属地 中国·北京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10-22 18:12:28

倒计时、点火、火箭升空。近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财经记者见证了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的发射。

在采访了力箭一号的研制和发射服务提供方中科宇航、卫星制造商、商业航天投资人等产业、资本界人士后,记者了解到,结合中国的商业航天供应链整体发展情况,2026年,中国发射通信卫星的单公斤报价就能基本和SpaceX的运输报价持平。中科宇航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毅强告诉记者,由于供应链体系差异,中国不可回收的一次性火箭,在发射成本上也能快速逼近SpaceX的主力运载火箭猎鹰9号。

比起“筷子夹火箭”,把更多卫星更快、更好地打上天去,才是更紧迫的任务。眼下,SpaceX累计发射的星链卫星刚刚突破10000颗,而另一边,中国星网和千帆星座的组网卫星数量才达到百颗数量级。在国际电信联盟(ITU)“先到先得”的规则下,被视作是“终极形态”的可回收并不是当前中国商业火箭的最高优先级,高载荷量、稳定可靠性、高频次发射能力正在成为决定星座组网进度与市场主导权的核心竞争力。


发射成本现已基本持平,未来可回收成本优势更大

没有发射任务的时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显得格外空旷。这里气候干燥,雨水稀少,一年中适合发射的窗口期平均超过300天。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戈壁滩上,除了零星的几棵胡杨树外,几乎只有发射塔等航天发射设施矗立在风沙之间。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则热闹许多。这片试验区主要承担商业火箭的发射任务,在中科宇航的专有发射工位LC-130附近,记者看到了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的发射全程。

从倒计时到点火发射,再到火箭划过天空中的太阳,按照预定的卫星轨道调整倾角,力箭一号将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2星、中科卫星03星和04星以“一箭三星”的形式,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截至目前,力箭一号已经将7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力箭一号第三次完成国际订单履约,中科宇航首席财务官樊娜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当前国内和国际订单履约利润“差不了太多”。“目前我们的成本在5万元/公斤左右,年底单次运载吨数更大的液体火箭力箭二号成本则会更低一些,会在3万元/公斤左右。”

作为对比,马斯克旗下的SpaceX的主力运载火箭,也就是可回收型火箭“猎鹰9号”单公斤发射成本为3000美元上下,也就是2.1万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即使在不可回收的状态下,力箭二号的发射成本,和猎鹰9号差异也不大,未来实现可回收后,成本更是能实现数量级的降低,显著低于猎鹰9号。

“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和美国的供应链体系有所不同。”樊娜向记者解释,中国的制造链条分工细、响应快,一旦有市场需求,上下游企业可以迅速形成规模效应,显示出中国的成本优势。一位深圳3D打印公司的员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近三年来公司开始接到一些航天涡轮泵、散热器、支架等零部件的订单,“光是近几年,报价已经降了20%”。


相比之下,美国的供应体系更依赖长期合同和标准化流程,灵活度相对不足,“马斯克想要在美国供应链系统下降本,回收重复使用几乎已经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但在中国,在没有实现回收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通过响应效率、市场竞争和集成能力不断摊薄成本”。

这意味着,在中国,即使是不可回收的一次性火箭,也能快速逼近猎鹰9号这样的可回收火箭的成本线。更重要的是,“不管是NASA,还是上海垣信(千帆星座的建设运营方),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火箭成功上天,完成发射任务”。一位接近垣信的业内人士说,卫星公司并不关心火箭究竟怎么造的、是不是二次利用,终归是要商业火箭公司寻求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降本之路。

尽管如此,杨毅强调,可回收火箭依然被视为未来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方向,它是解决大幅降低进入太空成本和迅速、大规模进入太空的重要途径。据了解,力箭二号首飞为不回收型,当前已经完成全箭总装,进入总测阶段,计划在2027年实现回收。

争夺通信卫星组网订单,何时跑赢盈亏平衡点?

“把卫星打上去”成为最高优先级的背后,是行业集体在通信卫星组网领域的焦虑。

10月20日,猎鹰9号将28颗星链(Starlink)卫星发射入轨。至此,星链已发射卫星超过10000颗。就在该次发射的前三天,中国的千帆星座时隔7个月进行了千帆极轨07组卫星的发射。在18颗卫星入轨后,千帆星座累计发射组网卫星达到108颗。在千帆星座组网的前一天,中国星网也完成了GW星座的第九次发射任务,累计发射超过100颗卫星。

而通信卫星组网所需要的近地轨道空间和日后用于通信的无线电频率,二者皆为有限的物理资源。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明确要求,卫星频率及轨道使用权的获取,采用 “先到先得”的竞争方式,且不能“光占不用”,申请后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第9年完成星座总规模的10%。

以GW星座为例,2029年底前,需部署约1300颗卫星,在2025-2029年期间,平均每年就要发射260颗卫星,任务艰巨。

“未来几年内,通信卫星组网会成为商业火箭领域最大的需求。”通信卫星组网不仅关乎商业通信,更代表着国家在全球信息网络中的主导权。杨毅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当前的组网压力下,哪家商业火箭公司拿到更多的通信卫星组网订单,谁就能够跑出来。争夺订单的关键,在于商业火箭能否以更低成本、更高频次完成组网发射。这也对商业火箭企业的市场化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位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内的商业火箭公司“全部处于亏损状态”。他向记者坦言,截至目前,公司的研发投入高于收入,“但明年力箭的发射频次会更高,有希望在未来三年实现盈亏平衡”。

要想跑赢盈亏平衡线,降本是必须攻克的问题。“火箭的构型设计优化,其实是火箭降本的第一性。”杨毅强透露,如何减少冗余、让火箭更加易于组装,需要通过构型的创新来优化。

在供应链的投入上,除了对市场化供应链的管理之外,企业也在自建供应链。今年4月,根据四川省南充市政府披露信息,中科宇航航空器和航天电子生产基地第一期项目完成投资协议签订。樊娜透露,该项目主要生产航电设备,投产后航电设备生产成本预计降低30%-40%。

与此同时,高频次发射,能够在摊薄折旧摊销等固定成本,同时通过批量生产,提升供应链利用率和装配效率,从而显著降低单次发射的平均成本。

“我们目前的做法是,提前对接卫星生产企业,卫星下线即可运往发射基地。同时滚动组装不同型号的火箭,让几拨人同时动起来,压缩组装和现场测试的时间。”中科宇航技术人员透露,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的组装时间已经压缩为三周,工作人员驻场也从几个月压缩为几天。“将来都会是这样,我们做好组装、测试验证和申请工作,发射许可一批下来就发射。”

火箭发射可靠性直接影响订单

对于商业航天企业来说,只有让火箭“像生产线一样运转起来”,产业的规模化效应和成本优势才能真正释放。但除了成本和发射频次的竞争力之外,稳定性与可靠性的高要求,也是航天产业独有的门槛。

“生产一枚火箭不可能像生产一辆汽车一样,还有4S店等能够维修、补救的地方。”樊娜说,火箭本身是一种高技术壁垒和高风险结合的产物,这给企业稳健经营带来了很多商业上的挑战。

为了在市场中获得稳定的订单,火箭的可靠性往往需要被放在技术创新的优先级之前。 发射失利就要进行“归零”。“国内几家头部商业火箭公司几乎都有过发射失利的经历,关键要辨别失利的原因,是技术问题、管理问题还是供应链问题,不同的原因导致复飞的时间不同,对未来订单的影响也不同。”一家商业航天企业高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我们认为技术创新没有更新,只有更加适宜,创新就是为了提高性能或降低成本。”杨毅强说,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商业火箭获取市场订单的前提,这意味着技术创新也有安全线。

商业火箭应该向谁要订单?中科宇航市场负责人分析,未来主要用于通信卫星组网发射的力箭二号带来的营收会占比更多。根据规划,千帆星座和 GW星座共需要发射超过2.7万颗卫星。“由于通信卫星的在轨寿命通常是3-5年,因此发射组网和补网卫星将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

太空农业育种、太空制药等产业的可行性已得到验证。杨毅强说,未来来自太空的新能源、新物质与新材料,也有望反哺地球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卫星组网只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上半场,地面的终端运营与服务体系同样关键。“这决定了卫星数据能否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如卫星通信制造商、终端运营商等角色协同发展。”杨毅强说道。

今年6月,证监会打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闸门,针对性地将商业航天纳入 “可尚未盈利”的绿色通道当中,这意味着商业航天企业在资本侧有更多操作机会,让行业告别曾经的“高投入、慢回报”阶段。

今年8月,作为中国第一家混合所有制商业火箭公司,中科宇航已经在广东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截至目前,除中科宇航之外,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均已经在各地证监局完成上市备案登记,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市场需求明确的前提下,如何利用产业链与资本形成合力,将成为商业航天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参与了中科宇航、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格思航天等商业航天投资的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让整箭企业和卫星制造商率先登陆资本市场,有助于缓解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的资金压力,“也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发展,帮助行业形成更稳健的产业闭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