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短视频的游戏规则,彻底被改写了!9月25日,meta突然扔出一张新牌——Vibes。刷到的不是别人拍的,而是一条条AI秒生的视频:熊猫骑摩托、猫咪打篮球,你看完还能一键remix,立刻变成你的版本,再发到全网。创作门槛被拉到最低,人人都能拍大片。但这股狂潮,是全民狂欢,还是混乱的开始?
9月25日,meta宣布推出全新功能Vibes——一个嵌入在meta AI应用里的AI视频流。
它不仅能让用户浏览AI生成的短视频,还能一键二创:加音乐、换风格,甚至直接 Remix别人作品,再分享到Instagram和Facebook。
这意味着,短视频的玩法正在被彻底改写。
过去一年,AI视频工具层出不穷,但大多还停留在小众创作者的实验。
meta的动作,第一次把这类「高门槛」的创作拉进主流社交场景。
从工具到平台,从个体到社区,Vibes想打造的是一个新的内容循环。
Vibes是什么?
在meta最新的公告里,Vibes被定位为「AI视频流」——它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媒体与创作合体的内容入口。
我们正在推出Vibes——一个位于meta AI应用中心的AI视频流。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工具变成视频,或remix已有视频,加入音乐、改风格,让它成为你的作品。
更直白地说,Vibes将浏览、创作、分享三个环节打通了。
打开Vibes,你看到的是由AI生成、社区投稿或remix后的视频流,主题多样、风格迥异。
你既可以从空白页开始生成视频,也可以在别人视频基础上remix —— 加音乐、改视觉风格、替换画面元素。
做好之后,分享也很方便——既能发到Vibes里让更多人刷到,也能私信给朋友,或者一键同步到Instagram、Facebook的Reels和Stories。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在IG上刷到一条Vibes视频,还能直接跳回meta AI应用继续remix。
这种设计,其实已经透露出meta的野心:它不满足于给你一个工具,而是想把AI视频变成一种新的日常内容循环。
meta的野心:在AI视频时代抢回主动权
过去几年,短视频已经成为全球社交平台的必争之地。
TikTok靠着算法推荐和无尽的创意霸占了年轻人的注意力,YouTube也在用Shorts强势追赶,而meta则把Instagram的Reels推到台前,想要守住阵地。
在meta自己的战略里,AI从来不是一个边缘实验,而是公司的核心驱动力。
正如扎克伯格在过去的一次访谈中所说:
我们会看到更多AI生成内容进入社交平台,内容不再只是朋友、红人在我们的feed中出现,下一阶段的自然形态,是「由你创作」的内容占据主导。
除此之外,meta在AI研究层面也动作频频。
旗下团队曾推出名为MovieGen的模型,能生成逼真的视频片段、音频同步,以及在已有视频里做定向修改(比如换背景、加物件)——这套能力正是Vibes所需的技术支撑。
一个由提示词生成的AI视频
这些技术不只停留在研究室,还被快速融入产品。
Vibes被设计成「刷+改+发」的闭环体验,而不是一个孤立的AI视频工具。
meta把创作门槛拉低,让普通用户也能触碰AI视频的能力,一旦用户习惯这种玩法,它就可能从工具变成日常。
此外,meta本身掌握Instagram、Facebook等强大的内容分发网络。
把AI视频入口植入它的生态,意味着meta不必把创作者带到其他平台,而是直接在自己家门口完成流量闭环。
这种布局,让Vibes不仅是一个创作入口,也是一张策略王牌。
当人人都能「拍大片」,原创与二创的边界还在吗?
Vibes把「刷—改—发」三步变成一个顺滑的闭环,结果是:创作门槛被压到极低。
过去需要拍摄、剪辑才能做出一条像样的视频,现在只要写几个提示词,点一下remix,就能把别人的灵感变成你的版本。
meta把这一整套流程直接塞进自家App,并打通Instagram、Facebook的分发通道,相当于把AI视频拉进了主流社交舞台。
这种现象,在别的平台也初见端倪。
在TikTok上,越来越多账号背后并没有摄影机,只有AI工具:从虚拟主播到批量生成的动漫片段,一条条内容被自动生产出来并推向流量池。
媒体甚至称之为一种「被动收入」模式,但同时担心会让时间线充斥大量同质化视频。
TikTok也在尝试把AI引入商业场景,比如允许品牌用真人肖像的授权来生成虚拟代言人,快速产出多语言版本广告。
与此同时,争议也越来越尖锐。
AI带来的「像谁」「属于谁」的问题已经频繁出现:电商平台曾因推出疑似「AI拟脸」模板,引发创作者强烈反弹,最终不得不紧急下架。
这类事件提醒着我们,当remix成为常态,版权、肖像权和创作归属都可能变成高频冲突。
学界对此的担忧也在增加。
多篇Science等期刊的研究一再强调:当算法推荐与生成式内容结合,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被进一步放大,对平台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论文《How media competition fuels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指出媒体竞争本身会加速虚假信息传播
Vibes打开了一扇新门:一方面,它让「人人都能拍大片」成为可能,激活了更多创作灵感;另一方面,它也把平台推到新的临界点——创意和混乱、机会和风险,将会同时涌现。
下一步:从手机屏幕到眼镜
Vibes只是meta拼图里的最新一块。
还有一句话容易被忽略:metaAI应用依然是管理AI眼镜和调用助手的中枢。
这意味着,Vibes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功能,而是和硬件、AI助手、社交网络互相串联的节点。
想象一下:戴着Ray-Ban meta智能眼镜走在街头,说一句「帮我拍个赛博朋克风格的短片」,镜头捕捉下的片段即时被Vibes转化成视频,还能同步发到Instagram Reels。
这就不再是「刷别人做的」,而是真正把生成式AI拉进了现实日常。
扎克伯格在一次直播中直言:
智能眼镜会成为未来最自然的计算平台,而AI将是它的核心。
与此同时,AI视频生成本身还在快速迭代。
meta自家的研究团队今年就发布过MovieGen模型,可以在视频中插入新物体、改背景,甚至保证人物动作和表情的连贯性 。
这些底层能力如果逐步融入Vibes,将意味着用户手里的「魔法棒」越来越强。
当然,未来也不只是技术乐观。伴随而来的问题同样值得警惕:版权归属怎么界定?当生成式内容和真实拍摄混杂在一起,我们还如何判断真伪?
社交媒体已经在错误信息治理上承压,如今AI视频加入,治理难度只会更高。
可以说,Vibes是meta在AI时代下的一次「大胆试水」。
它可能打开的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循环,也可能把平台带到新的争议前沿。
但不论如何,这一步已经让我们窥见:短视频之后,AI视频或许正成为下一个全民入口。
短视频之后,下一个全民入口或许真的就是AI视频。
Vibes让这种想象不再停留在实验室,而是直接进入了我们的社交日常。
从「刷别人」到「改成自己的」,从手机到智能眼镜,meta正在推动一场新的内容循环。
它让创作更容易,也让传播更迅速,同时也把版权、真伪和治理的难题推到前台。
这是一场全民狂欢,也是一场全民考验。
Vibes只是起点,真正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https://x.com/alexandr_wang/status/1971295156411433228
https://about.fb.com/news/2025/09/introducing-vibes-ai-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