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城”势而上·人工智能+ | 蓉城“智”变:70大场景开辟智能产业新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游新闻 时间:2025-10-22 20:12:39


“我知道霸王龙的牙齿有20厘米长哦。”成都自然博物馆展厅内,1米65高的轮式机器人“小芯”两秒内便答出了小朋友的提问。同一时刻,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博物馆内,拥有大熊猫面孔的“镋钯”双足机器人对着围观的小朋友们歪头、眨眼,“哒哒”的步伐声引来孩子们一片欢笑……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13款“成都造”机器人在四川两大标志性文旅场景完成超万次人机交互,这是成都以场景验证驱动AI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这座2024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相关企业突破1000家的城市,正通过开放多个重点场景,帮助企业实战应用和技术迭代,试图在机器人赛道实现 “弯道超车”。


“镋钯”双足机器人与游客互动。成都市经信局

场景试炼:机器人的“成都站稳记”

在成都自然博物馆二楼,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的“侏罗纪复活”——由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1.4米高仿生恐龙机器人,刚完成“仰头吼叫”,就被小朋友围拢。“恐龙吃什么呀”“它们为什么会灭绝?” 面对稚嫩提问,机器人头部微低、眼部灯闪烁,用生动语音搭配肢体摆动回应,让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点燃探索欲。​

这款全球首款可双足行走的智能仿生恐龙机器人,不仅外形逼真,内在更是蕴含“黑科技”。工程师徐文杰向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介绍,这款仿生恐龙机器人高1.4米,具备10个运动自由度,能以每秒1米的速度实现稳定自如的双足行走,并能完成眼睛传神、头部转动、肢体摆动、张嘴吼叫等多种逼真动作,其背后是精密的算法控制和35公斤体重的完美平衡技术。


成都自然博物馆内,小朋友与仿生恐龙机器人互动。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摄

同一时刻的大熊猫博物馆内,拥有大熊猫面孔的“镋钯”双足机器人迎来小朋友们的驻足围观。通过19英寸大屏,它会以歪头、眨眼回应小朋友的招呼,并且能够感知小朋友的情绪,做出相应的反应,一颦一笑“萌”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

徐文杰介绍,这两款用于文商旅体的双足机器人均具有高度的人机交互能力,搭载了由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与大语言模型,使其“能听、会说、能思考”,可实现多模态的语音、表情与动作联动,与游客进行深度、自然的情感互动和语音交流。

“它在晃是在找平衡。”徐文杰指着眼前的仿生恐龙机器人介绍,“这款仿生恐龙机器人重35公斤,长3米左右,但仅有两个很小的脚掌作为支撑点。恐龙的头部和尾部重量不同,机器人需要不断地依靠‘小脑’的运动平衡算法进行双足行走并维持平衡。”

双轮足机器人则走出了另一条路径。在此前成都市组织的第一批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景验证活动中,该中心与公安部门合作的双轮足巡检机器人在天府广场开启自主巡航,其双轮足驱动系统能在石板路面以每秒5米的速度移动,遇行人自动避让。同时机器人可以实现自主巡逻、伴随巡逻、远程控制、行为检测、广播宣传、人机交互、现场照明等功能。

“轮足式设计不仅能使机器人稳定快速移动,还能够节省电量,增加续航时间。”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宣传负责人田敏透露,这款双轮足巡检机器人已通过复杂地形、路况等多场景测试,适用于工业车间巡检、能源设施巡视、园区安防巡逻等场景,特别适合高危环境的自主巡检探查。此前与中国电建成都院共同研发的“智成一号”智能巡检机器人已在世界第一高坝双江口水电站进入突破阶段。

技术攻坚:场景反哺的智能升级

“小芯,我能跟您握个手吗?”在成都自然博物馆一楼大厅,芯华机器人-“小芯”同样受到热捧。这款全新一代人形服务机器人,因身材苗条,被誉为“小腰精”,整机搭载44个高自由度关节,配备仿生7轴拟人手臂与11自由度的“精灵手”,响应速度达10CPS(每秒可完成10次点击动作——编者),其单手负载可达10公斤,能实现下蹲、升降等复杂动作,还具备主动避障能力,可实时避开障碍物。

“路线导航、语音提问、动作互动全涵盖,这正是文旅场景的核心需求。”芯华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场景验证成为技术迭代的 “试金石”,自8月进驻博物馆以来,研发团队接连攻克意外挑战:假日高峰期的环境噪音让语音识别率显著降低,小朋友“能抱一下吗”的请求因权限限制频繁被拒,团队马上联合中心孵化企业它思科技接入TasiChat大模型,让机器人既能讲解点位特色,又能深度解答展品疑问,互动满意度较初期有了很大提升。​

“小芯,厕所在哪?”面对游客提问,机器人停顿不足两秒便启动导航......以上的训练成果所依托的场景数据与验证环境,来自芯华创新中心与天府绛溪实验室联合建设的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训练中心围绕机器人训练的关键需求,通过场景搭建与数据整合形成双重支撑,形成了从数据采集、算法训练到系统验证的全链条闭环。

在此基础上,芯华创新中心将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积累的实测数据和验证成果,通过应用级开发,转化为面向市场的产品化方案,加速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下感知决策、协同等关键能力的工程落地,为各行业场景持续输出可规模化的智能化应用产品。


芯华机器人-“小芯”与小朋友互动。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摄

弯道超车:以场景换产业的成都路径

以场景牵引产业生态构建,是成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赛道错位于其他城市的“打法”。

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破千亿、相关企业破千家,实现“双千突破”,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二方阵,西部第一。同时,成都加快推出爆款产品,2024年发布了“贡嘎一号”“天行者一号”等七款机器人产品,管道焊接机器人企业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虽然在机器人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但和北京、上海、杭州、深圳4个城市相比,成都的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是有差距的。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同时认为,成都在人工智能产业是有资源禀赋的,“如果我们用好的方式来催生赋能,是能够跑到第一梯队的。”

该负责人表示,成都的“打法”是以真实的场景来催生人形机器人的产品率先实现小规模量产,并不断在实战中迭代到大规模量产。“用场景赋能来反哺产品加速迭代,这是成都在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竞相发展的阶段实现错位协同、快速发展甚至一定程度弯道超车的路径。”


“小吒”机器人正在巡游。成都市经信局

2025年,成都优化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人工智能纳入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形机器人列为10个未来产业之一,还在16条重点产业链中把人工智能放在首位。为推动落地,今年年初成都还成立了由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牵头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班,专班整合了产业协会、高校院所、企业等技术方,以及发改、科技等职能部门和医院、养老院等场景用户方,形成多方协同的生态格局。​

“现阶段,在场景中做开发验证的过程,特别必要和关键。”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高布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行业正在经历从技术迭代到商业化落地的过程。

“现在考验各家的,就是如何把技术真实地运用到商业化场景中做落地方案,能不能基于规模化落地去优化技术和稳定性。”高布春进一步解释,现在的大模型基座都是比较泛化的,如果要投入到法务场景、政务场景、办公场景、医院场景等单个的垂类场景中,就需要针对每个垂类场景的业务自身特点,去做定制适配和AGI开发。人形机器人如果要进入工厂、养老院或者家庭场景,这对于机器人业务功能、系统稳定性和精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需要针对每个场景去打磨可以商业化落地的整体方案。

在她看来,成都集中开放场景的举措,恰好切中企业痛点:“机器人企业单独对接场景如同单兵作战,很难覆盖所有垂类。政府推动场景开放、包容产品落地,能更快帮‘成都造’机器人突围。” 而专班的联合创新模式,更能整合产业链资源,促成企业合作共赢。​

今年以来,成都市全面开放真实应用场景,组织供需对接并动态发布“机器人+”机会清单,还推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场景“揭榜挂帅”首个榜单,通过“场景出题、企业答题、政府助力”机制突破关键瓶颈。

“未来,成都将围绕生产、生活、城市治理,聚焦警务、养老、赛事、文旅、商务、展会、农业、教育、城管、应急、交通、工业等重点领域,通过行业需求、企业供给‘双向奔赴’,打造至少70个典型应用场景。”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供真实场景,只是成都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的一个侧面。按照“强算力、精算法、优数据、促产品、拓场景、扬生态”的总体思路,成都聚焦“产业载体”打造高品质特色产业园;建设目标规模150亿元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群,培育一批“敢投、能投、投早、投小”的耐心资本,进一步提供金融支撑;目前,成都的人才总量已攀升至669万,居全国第四位,成为托举产业的“活水之源”……

在实现“双千突破”后,今年,成都正朝着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1300亿元的新坐标全力进发。“随着产业载体、企业培育、场景应用、产业生态的夯实,我们不仅奋力托举成都机器人企业,也以开放姿态真诚欢迎全川全国全球的机器人到成都的场景中来验证、应用,也可以与成都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解决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使用中的真问题,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前述负责人说。

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