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是国家及区域为满足重大需求、应对重大挑战而组织实施的战略性工程项目,主要包括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重点型号任务等,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彰显,也是助力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举措。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牵头承担了一批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这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立足实际,深刻把握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的共性特点,聚焦瓶颈问题,建立适应高校特色的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及举措,切实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科研风险大,产出与投入不一定成正比
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主要是围绕国家及区域重大需求和行业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卡脖子”问题,实现从科学理论、技术研发、工程试验到产品应用的全链条贯通,具有技术链条广、项目周期长、核心技术难等特征。因此,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管理呈现一些共性特点。
首先是技术难度高。这些项目往往属于技术高度密集型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具有更高的科学技术集成性,跨学科、交叉领域技术突破难度大。
其次,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资源需求大,往往研究周期长、研制规模大,研究突破和项目进展也存在不确定性,科研产出与投入不一定成正比。更不用说,由于依托多部门或行业单位,合作、外协单位甚至涉及几十个,往往对协同研究和管理服务要求高,对过程管理严格。
同时,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直接面向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目标和现实需求,项目完成好坏直接影响任务进展及国家对相关任务的布局。如若实施不力,将对国家形象、相关领域发展及高校声誉形成较大负面影响。
“一事一议”多,项目管理“重结题轻过程”
高校是人才培养摇篮和科学研究重镇。伴随着国家对高校功能定位的不断升级,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越发重要,而承担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恰恰是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校在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瓶颈问题,尤其是缺乏对项目完成质量的考核与反思。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的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较少进行资源支持,大多属于“一事一议”,尚未形成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因此,部分技术实力雄厚、但人力和经费等资源不充足的团队,对于申报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客观上对重大工程的设立和开展都带来了影响。
同时,不论是高校还是高校之外,重大工程项目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尚不健全。高校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的协调协作困难问题依然突出,尚未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项目协调机制,单靠项目团队和科研管理部门力量难以应对和解决系统性的管理挑战。
而且,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项目研发过程性贡献评价不足。项目过程性进展或突破不像经费、论文等显性量化考核指标,很难体现在团队年度科研考核、绩效评价、人才晋升等方面。
在项目完成后,对于项目质量评价激励不够充分。调研发现,鉴于结题验收的压力,高校目前均较为重视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工作,但项目完成质量的等级与各项的科研评价指标关联不大,尤其是对于完成质量不好的项目缺乏总结反思。
发挥有组织科研优势,亟需全流程“改造”
对高校而言,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管理要坚持问题导向与战略导向相结合,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服务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产品质量的保障和科研成果的产出。而针对这类项目开展的共性问题与瓶颈问题,高校更需要切实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优势,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改进管理服务各环节。
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组织保障机制。针对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牵涉面广、协调资源多、推进周期长等现实情况,需要成立由学校领导担任组长的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夯实高校项目管理的主体责任。
同时,高校本身承担人才培养的功能,在这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项目推进需求,给予立项后的项目团队人才引进或聘用指标、研究生指标以及必要的经费保障,既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同时也通过项目育人。比如,针对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研制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就成立由校长牵头担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推动学校与各级部门和合作单位的沟通协调,学校先后为ARV研制项目配套近4000万元,并开辟人才绿色通道,保障项目在立项经费不足、国外禁运需要自研、自主海试等情形下有序推进。
高校需要改进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质量跟踪管理机制。通过项目质量跟踪管理机制的完善,有效监测过程与目标是否匹配,及时调整优化过程以利于目标的实现。比如,可尝试将项目管理与质量管理融合,对资源保障、进度、质量以及需学校决策的事项进行定期跟踪管理,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加强过程性贡献评价,这有利于激发项目参与人才的持续积极性,但众所周知的是,这是科研管理中的共性难点和焦点问题。
高校还可以考虑在项目、经费、论文、奖项等传统科研考核指标基础上,将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阶段性技术突破列入团队人员的科研评价,激励团队人员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攻关。建议通过专家评审、用户评价等方式明确技术突破水平,为项目团队科研考核、绩效评价、人才晋升等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的依据。例如,ARV研制项目团队成员放弃了若干申报新项目的机会,在人才晋升评审方面不具备项目和论文的数量优势,但由于该项目在执行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海试获得了专家高度认可,学校在其骨干教师技术职务评审中给予必要考量,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最重要的是,高校必须完善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完成质量评价机制。完成质量评价不健全是科研项目管理的“顽症”,如果这方面能够破题,将有利于解决“重申报轻结题”的普遍性问题。
高校要将项目完成质量评价意见纳入科研考核、人才晋升、人员聘用、科研报奖、重大项目申报等方面,将教师关切和利益与项目完成质量密切结合起来。可基于项目验收结论、专家评审、用户评价、应用前景等,对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予以综合评价。对于评价优秀的项目,后续在考核和资源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对于评价不佳的项目,重点总结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可宽容竭尽全力后的科研失败,但对重视不够、推进不力的失败应予惩戒,以实际行动激励或警示项目团队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任务。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