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峰科技的“探光厅”里,一幕60秒的四季影像正悄然流转。春樱、夏荷、秋叶、冬雪——色彩饱满,细节分明,它们并非投射于专用幕布,而是普通墙面。这面墙,仿佛成了光影的魔术场。不远处,六边形的“沉浸空间”中,12台隐藏在天花板上的投影设备正协同工作,带领观众从浩瀚宇宙穿越至细胞微观世界。这里是光峰科技的展厅,也是一座关于“光”的科普基地。从火把、蜡烛、白炽灯,到激光显示技术的产业化——光的演进史在此静静铺陈。“我们不只是卖设备,我们在重新定义‘光’如何被看见。”光峰科技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展台另一侧,AR眼镜的镜腿间嵌着一枚硬币大小的光机,通过“一拖二”技术将画面同步投射到双镜片上。不远处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2007年团队手工打磨的ALPD技术原型机,泛黄的电路板上,密密麻麻的焊点记录着最初的探索痕迹。这些展品背后,藏着一家中国科技企业用激光技术改写全球显示产业格局的18年历程。
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自2025年起,国家密集推出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与“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政策,全方位推动制造业迈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在此背景下,南都·湾财社《湾财荟·湾企向“新”行》栏目聚焦产业一线,本期走进光峰科技,试图解码一束激光如何穿越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鸿沟,探寻科技创新与金融活水深度融合的现实路径。
1
从“实验室微光”到“全球光源”:
光峰科技的18年“三级跳”
时间回到2007年。那时的激光显示领域,主流方案是RGB三色激光。尽管色彩表现优异,但散斑严重——如同透过毛玻璃看画面,严重影响体验。再加上红激光温度高、绿激光价格昂贵,整套方案成本居高不下。
“就像别人做面包要10块钱,我们想办法只花1块钱,而且口感更好。”光峰相关负责人用一个比喻,道出了ALPD技术的突破意义。他们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路:用单一的蓝激光,通过旋转的稀土荧光轮,合成红、绿、蓝三原色。这不仅成功规避了散斑问题,更将成本降至传统方案的十分之一。正是这项底层技术的突破,为光峰后续的产业化之路奠定了基础。
2013年,光峰与韩国LG合作推出全球首台100寸激光电视,正式开启市场化进程。而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光峰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中影光峰”,并创新性地推出“金融+租赁”模式。
“我们不是把整机卖给影院,而是帮他们改造旧设备。”相关负责人解释,“把原来的灯泡取出,换上我们的光机,加装计时芯片,按使用时长收费。”这种模式极大降低了影院的资金压力与维护成本,又为自身形成稳定现金流,成为B端业务模式的标杆案例。更令人惊叹的是设备的耐用性。据了解,该公司2014年在深圳欢乐海岸一家影厅投入使用的首台光机,至今仍在稳定运行。
2
不止于影院:
AR、车载与水下雷达的三重奏
如果说影院业务是光峰“稳定现金流”的基石,那么AR光机、车载光学与水下激光雷达,则代表着其对未来的野心。在车载业务布局上,该公司目前已与法雷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力布局全球车载照明市场。此外,光峰科技避开竞争饱和的车载红外雷达市场,聚焦AR光机与水下激光雷达等增量赛道。
“我们不做AR眼镜整机,也不做车载红外雷达——那些赛道太‘卷’了。我们专注的是核心器件,是别人还没突破的增量市场。”
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光博会上刚发布的水下激光雷达和AR光机。
“传统AR眼镜需要在两个镜腿各装一个光机,我们只用中间一个光机,就能驱动两个镜片。”相关负责人介绍。蜻蜓G1 AR光机通过“单光机驱动双镜片”的创新设计,有效压缩硬件成本、提升设备电池续航,直接推动AR眼镜终端价格下探至1500-2000元区间,加速消费级AR产品的市场普及。
而在水下激光雷达领域,光峰直接将检测距离从行业普遍的2.5米提升至10米,瞄准的是欧美庞大的泳池机器人市场。“普通激光雷达在水下几乎失灵,而泳池往往有5到10米深。”据该负责人介绍,该产品一经发布,便引来多家企业主动签约。
支撑光峰技术迭代的,是一支高技术人才?占比高达35%的研发团队,其中硕士、博士占比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他们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搭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我们研发的不只是激光,还包括很多底层的光学专利。”据介绍,光峰在全球申请了超过3000项专利,授权专利超1000项,在激光显示领域的专利实力位列全球第一。
即便在2024年上半年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光峰仍保持每季度投入数亿元研发费用。“技术企业要有长期主义的耐心。”相关负责人表示,“AR与水下雷达到明年有望迎来规模爆发,它们是我们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3
战略转型:从C端试水到聚焦B端
做行业背后的“光引擎”
不过,光峰科技的成长之路,并非总是坦途。
早期的光峰,也曾试水C端市场,探索品牌化的可能。通过子公司“风靡科技”,光峰推出自有品牌产品,并与小米携手成立合资公司,为其代工投影类产品,一度在消费市场激起水花。然而,面对极米、当贝等已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强势地位的品牌,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在经过多轮实战与深度复盘后,光峰做出了一个关键的战略抉择:主动收缩C端业务,全面聚焦B端赛道。
“一个企业要想同时在B端和C端都游刃有余,其实非常困难。”光峰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和综合评估,最终决定聚焦B端,那些在C端‘有瑕疵’、不占优势的业务,我们果断选择不做。”
这一“有所不为”,反而让光峰的定位愈发清晰、路径愈发坚定。如今的它,不再执着于打造终端品牌面对消费者,而是选择成为品牌背后的“光引擎”——以核心器件供应商的身份,深度赋能下游产业。
在AR领域,光峰提供的光机与光波导模组,占整机成本近40%,直接推动消费级AR眼镜价格进入“千元时代”;在车载领域,它与全球头部供应商法雷奥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高度集成的AllinOne激光大灯,重新定义智能车灯;在专业显示领域,其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景,打造出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的视觉奇观。
“就像音响领域的Bose,它建立起的技术标准,后来者必须遵循。”光峰相关负责人语气坚定,“我们的目标,是让光峰的光机,也成为行业公认的基准。”
从直面消费者的品牌尝试,到退居幕后、以核心技术定义行业标准,光峰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身份蜕变。它不再只是制造产品,而是开始输出规则与生态,悄然构筑起一道属于“光”的技术护城河。
4
银行视角:
科技金融多维赋能体系支撑创新发展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位居首位。近年来,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成效显著,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金融服务。光峰科技的快速成长,也得益于科技金融力量的支持。
在调研环节,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新洲村支行行长陈宏毅分享了银行在“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方面的实践。
据介绍,光大银行深圳分行专门设立一级分行部门——深圳分行科创金融中心,并结合深圳“20+8”产业集群规划,针对不同科创场景提供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
目前,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已形成五大核心优势:产品设计体系化,根据企业成长阶段定制全链条金融产品组合;服务体系协同化,建立总行-分行-支行三级联动机制;行业研究专业化,依托总行金融研究院开展全产业链深度分析;数字操作便捷化,实现业务流程全流程电子化操作;生态经营综合化,发挥光大集团全牌照优势,整合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多元金融服务。
“今年以来,我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已突破300亿元,服务科创企业近2000家。”陈宏毅透露,深圳分行通过有效整合全行资源,为企业提供从资金支持到资源对接的深度金融赋能。
陈宏毅强调,科技金融服务需精准匹配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针对初创企业、成长企业、优质成熟企业等不同阶段,提供差异化、接力式服务。对于光峰科技这类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银行在合作评估中会重点关注四大维度:技术领先性、市场前景、团队专业能力及商业模式可持续性。
从光峰科技的实践可见,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往往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尤其在产品研发周期长、技术迭代快的科技行业,企业对多元化金融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也正是科技金融体系需持续优化的核心方向。
陈宏毅表示,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正积极构建具有特区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及创投机构紧密联动,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分享”等专项活动,实时掌握企业需求,营造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5
专家视角: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新产业”
更是“旧产业+新光”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国平则从专业研究视角出发,剖析了科技产业高效转化的关键要素与发展路径,为解读光峰科技的创新实践提供了理论视角。他指出,光峰科技的成长路径,正是“以需求定科研”的典型样本。
“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本质上是‘以需求定供给’——我国并不缺乏科研成果,比如部分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量已位居全球第一,但短板在于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张国平强调,“这种融合并非‘以科研定需求’,而是‘以需求定科研、以需求定科技’。”
他认为,深圳之所以能成为产学研转化高地,核心原因正是“市场需要什么,就针对性开展什么研发”——这一逻辑至关重要。而光峰科技的发展路径,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例证:从影院行业“运营成本高”的实际痛点切入,创新性推出设备租赁模式,既解决了客户的核心难题,又为自身构建了稳定的现金流,实现“需求与技术”的双向契合。
谈及“新质生产力”,张国平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它不仅涵盖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也包括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都市型制造业,如眼镜、服装、珠宝加工等,同样可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他进一步解释,“关键在于用新技术、新方法赋能传统制造,推动其迈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
在政策环境与创新生态优化层面,张国平指出了现存短板与改进方向:“大中型企业普遍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与自我循环能力,但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虽有产能升级、方法论优化、科技赋能的需求,却缺乏自主实现的能力。”
对此,他建议搭建公有化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大企业的存量技术向小微企业有偿转化:“例如,小微企业有特定技术需求,而大企业在该领域已积累一定研发成果与技术存量,可在有偿服务或协作协议框架下,将技术转化给小微企业使用,从而助力小微企业快速提升竞争力。”
从影院到AR,从车载到水下,光峰科技的“光”正不断拓展其边界。我们不止于做一家技术公司,我们要成为智慧光学的构建者。”光峰相关负责人说。在那束光背后,是一场关于标准、数据、场景与模式的更深层次较量。而光峰,已经点亮了第一盏灯。激光显示技术的迭代演进仍在持续,而光峰科技的创新实践,也成为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执行统筹:程洋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
视频:叶浩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