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广东省政府官网发布《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从强化工业人工智能关键供给、推动工业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构建工业人工智能支撑体系、优化工业人工智能要素保障共4个方面提出了16条举措。其中,最吸睛的当属“三券齐发”,即鼓励地市设立“模型券”,支持企业购买工业模型服务;发挥省市合力,通过“算力券”“训力券”等政策工具,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资金支持,降低算力使用成本。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而至,在工业领域,当前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催生新业态的关键力量。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产业变革中,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身为制造业大省,广东率先推出专项方案,不仅是对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号召的响应,也是对产业变革脉搏的精准把握。
然而工业AI的规模化应用并非坦途。对企业,尤其是占市场主体90%以上的中小企业而言,三大障碍尤为突出。一是算力成本高企,工业大模型训练和推理需消耗大量计算资源,中小企业难以独立承担;二是优质模型稀缺,通用模型难以适配细分工业场景,而定制化开发成本高、周期长;三是技术门槛较高,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算法能力,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现象远非鲜见。
广东拥有庞大的产业规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但在工业AI的规模化应用过程中,同样面临上述挑战。此次“三券齐发”,正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财政杠杆撬动关键资源,致力于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清除“拦路虎”。
“模型券”旨在降低应用门槛,激活市场需求。工业模型是AI赋能制造业的“大脑”,但中小企业往往因采购成本高、试错风险大而望而却步。“模型券”通过补贴企业购买工业模型服务,直接降低了技术应用的前期投入。
“算力券”有利于破解资源瓶颈、夯实基础设施。算力是工业AI的动力源,但高端算力资源长期被少数巨头垄断,中小企业往往用不上也用不起,方案通过省市合力补贴,不仅能让中小企业共享算力基础设施红利,更能推动算力资源向工业领域倾斜,避免算力闲置与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训力券”则聚焦于模型训练这一关键环节,支持企业开展定制化训练,帮助企业将通用模型转化为真正适配自身生产流程的“专属大脑”,可大幅提升AI应用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三券齐发”的意义不仅在于短期补贴,更代表着一种机制创新。一方面,通过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工业AI领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另一方面以资源支持倒逼企业主动拥抱变革,激发内生动力。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是大势所趋,也是广东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的必由之路。随着方案的实施,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抱AI、应用AI,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加速迈进。
而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政府如何精准施策是一个带共性的难题。广东的“三券齐发”跳出了“大水漫灌”的传统补贴模式,既实现了资源的精准配置,保障了政策效能,又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探索有望为全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