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美日刻蚀设备技术路线与未来格局研判,从单项突破到平台布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爱集微 时间:2025-10-22 22:09:23



刻蚀技术作为半导体制造的核心工艺,承担着将光刻胶上的图形精确转移到晶圆表面薄膜的关键任务。随着芯片制程进入5nm、3nm及以下节点,以及FinFET、GAA等三维器件结构的普及,刻蚀技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愈发凸显。在这一背景下,谁掌握了先进的刻蚀技术并构建了有效的专利壁垒,谁就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本文将从核心技术路径出发,系统分析中国、日本、美国三国在刻蚀设备领域的产业格局与专利布局。



从技术路径来看,刻蚀工艺主要分为湿法刻蚀与干法刻蚀两大路线。随着半导体制造向7nm及更先进节点发展,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器件结构日益复杂,对刻蚀工艺的精度、选择性和一致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这一趋势下,干法刻蚀凭借其卓越的技术适配性与工艺控制能力,已在逻辑芯片、存储芯片等高端制程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推动半导体技术迭代的关键工艺。

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美国始终保持着刻蚀设备领域的技术引领者和专利主导者地位。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和泛林集团(Lam Research)两大巨头已在美国、欧洲、中国、日本、韩国等核心半导体产区构建起规模庞大、质量顶尖的专利矩阵。应用材料在CCP与ICP两大技术路线上均展现出强劲实力,产品线覆盖全面,尤其在导体刻蚀与介质刻蚀领域保持领先;而泛林集团则在CCP技术领域,特别是高深宽比刻蚀方面具有绝对统治力,其设备已成为3D NAND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堪称该领域的“命脉级”企业。

与此同时,日本东京电子(Tokyo Electron)作为全球第三大刻蚀设备供应商,在CCP和ICP领域都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介质刻蚀领域与美系企业并驾齐驱。与美国企业追求全面专利压制不同,东京电子的专利布局更注重深度,在其优势领域——如特定介质材料的刻蚀工艺、反应器内部件设计等方面构建了深厚而坚固的专利壁垒。这些专利与3D NAND、DRAM等具体器件制造工艺紧密结合,展现出极强的实用性。

相比之下,中国刻蚀设备产业的专利申请量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在等离子体源基础原理、核心材料、关键子系统等方面的基础性、原创性专利仍然偏少,专利组合的深度和广度与美国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这种差距也体现在各家设备厂商的技术定位和市场策略上。

中国刻蚀设备企差异化发展格局



具体来看,中国刻蚀设备企业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中微公司作为技术突破的领军者,其CCP设备已实现对28纳米以上绝大部分应用的全面覆盖,并在28纳米及以下节点取得重要进展。在3D NAND芯片的高深宽比刻蚀和逻辑芯片的前端刻蚀方面,中微的技术已达到7nm、5nm等先进节点,被全球顶级芯片制造商所采用。然而,其平台化能力相对较弱,尚不能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在ICP设备方面,中微的产品已进入逻辑、DRAM、3D NAND等50条客户生产线,在MEMS和先进封装的深硅刻蚀领域表现优异,但要进入最复杂的关键工艺步骤,仍需经历更严苛的验证周期。

北方华创凭借其平台型企业的独特定位,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该公司能够向晶圆厂提供“刻蚀+薄膜沉积+热处理+清洗”等多种设备的组合方案,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对快速扩建的国内晶圆厂具有强大吸引力。在技术层面,北方华创的CCP设备在8英寸产线的硅刻蚀、介质刻蚀应用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在12英寸产线也成功应用于硬掩模刻蚀、铝垫刻蚀等关键非核心步骤。值得注意的是,其ICP设备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然而,在最先进的逻辑芯片制造和128层以上3D NAND芯片的极高深宽比接触孔刻蚀等尖端应用领域,北方华创设备的技术成熟度、工艺均匀性和稳定性仍有提升空间,尚未进入全球顶尖芯片制造商的最先进量产线。

盛美上海则选择了特色化发展路径。其CCP设备主要聚焦于化合物半导体和先进封装领域,凭借在清洗设备领域的客户基础,提供刻蚀与清洗的组合工艺解决方案。尽管化合物半导体和先进封装的市场规模相对有限,但盛美上海的ICP设备通过集成独特的TEBO™刻蚀技术,实现了重要突破——其Ultra ECP MAP设备已进入一家全球顶级存储芯片制造商的生产线并用于量产。不过,该技术仍需在更多客户和更广泛产线上证明其长期稳定性和普适性。

此外,屹唐股份在成熟制程和特色工艺领域占据重要生态位。对于不需要最尖端性能的产线来说,屹唐的CCP和ICP设备提供了经过验证、稳定可靠的解决方案,且具备良好的性价比。其设备主要服务于8英寸及部分12英寸成熟制程,以及在功率半导体、MEMS、先进封装等特色工艺领域。然而,在性能参数上,其ICP设备仍难以与头部企业的产品正面竞争。

刻蚀设备核心演进方向

基于全球半导体技术发展趋势和各厂商的战略布局,刻蚀设备未来将向两个核心方向演进。

首先,平台化布局将成为必然选择。芯片制造商希望减少供应商数量、简化供应链管理,更倾向于能够提供“交钥匙”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应用材料的“Endura”平台是这一趋势的典范,它将PVD、CVD、刻蚀、表面处理等工艺集成在单一真空环境中。在这一方向上,北方华创凭借其广泛的设备产品线天然具备平台化优势;中微公司也通过投资和合作,向“刻蚀+薄膜沉积”的复合目标迈进。未来,平台化将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竞争将升级为平台与平台、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较量。

其次,面对极致精度与新材料、新结构的挑战,原子级制造成为必然方向。随着芯片结构从纳米尺度走向原子尺度,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立体,从FinFET到GAA再到未来的CFET,这些变革对刻蚀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新型二维材料、金属栅、High-K介质等新材料的引入,要求刻蚀技术实现原子级的选择性。这意味着刻蚀设备将逐渐演变为能够进行“原子级手术”的精密仪器。

在这一趋势下,中微公司作为国内在尖端刻蚀技术研发上投入最大、进展最快的企业,正聚焦最具挑战性的技术难关。据了解,其CCP和ICP设备在5纳米、3纳米及以下工艺中,正在攻克高深宽比接触孔刻蚀、栅极刻蚀以及GAA结构中的纳米片沟道释放刻蚀等关键步骤。这些步骤要求刻蚀工艺具备极高的各向异性、原子级的选择比和极低的器件损伤。为此,中微已将原子层刻蚀(ALE)这一实现原子级精度去除的终极技术列为核心研发方向。

北方华创则采取了不同的技术策略,更注重发挥其平台化优势,在多个关键领域同步推进。虽然在最先进的7nm以下逻辑节点上可能稍显滞后,但该公司在功率半导体和MEMS传感器等特色工艺领域,其刻蚀设备的精度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北方华创也在积极研发ALE等先进技术,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国家项目支持,确保在原子级制造这一长远技术方向上保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跟进。

总体而言,中国刻蚀设备产业正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态势,在各细分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平台化布局和原子级制造两大趋势的深入推进,全球刻蚀设备市场的竞争格局将持续演变,而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和战略选择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