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深圳顶尖科学家带队,用仿真系统快速训练机器人,融资数亿元

IP属地 中国·北京 创业邦 时间:2025-10-23 20:08:22



作为独角兽的挖掘者、创新的探路者,创业邦连续十六年颁发《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榜单》,致力于发掘出一批未来1-3年有望成为独角兽的未来独角兽企业。

作者丨Lucas

编辑丨刘恒涛

图源丨跨维智能

2025年,在美国举办的全球顶级机器人大赛ICRA现场,一台来自中国的双臂机器人惊艳了所有观众,夺得世界冠军。

当多数机器仍如提线木偶般依赖工程师手动遥控时,这台来自中国的机器人,仅凭其“双眼”观察,便能独立完成安装硅胶柱、操作透明试管等一系列精细操作。该机器人凭借自研大模型完成任务,成为全场唯一无需人工干预的参赛者。

此次夺冠,是对跨维智能深耕的“机器人视觉操作”技术的成功印证。基于这一技术积累,跨维智能于今年1月正式推出人形机器人W1,成为业内首款搭载Sim2Real智能引擎的具身智能机器人;7月迭代出发布W1 Pro。



该机器人无需依赖高成本的实机训练,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上万种场景的学习训练,达到“零成本试错”学习。

而且,在自主作业时,它能像人一样观察与操作,根据不同物体的尺寸大小、环境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完成任务。它的视觉系统还像人的眼睛一样,不受强光、透明或深色物体的干扰。

在商业化上,当多数同行仍在讨论Sim2Real技术可行性时,跨维智能已凭借“仿真-感知-决策”系统,成为业内唯一在该领域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团队。

目前,该技术已在智能制造、商用服务等50多个细分行业落地,累计订单达数百个,公司去年营收达数千万元。

资本层面,跨维智能近日宣布完成数亿元A1&A2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领投方成都科创投、洪泰基金,以及联想创投等一众新老股东。





两个月造出人形机器人

传统人工智能大多停留在二维感知层面。例如,它能识别图像中的“杯子”,却无法理解杯子的实际大小、空间位置等。这种平面化的认知,限制了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的行动。

若要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自主独立,仅仅“看到”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能“看懂”三维世界。因此,“理解三维”成为了实现具身智能的关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贾奎,正是国内最早洞察到这一痛点,并投身该领域的先行者之一。



2016年,贾奎从海外回国,成立了国内最早将AI应用于三维空间的团队——“几何感知与智能实验室”,旨在让机器能真正理解现实世界中的曲面、不规则图形。

2021年,他创立跨维智能,研发出Sim2Real具身智能引擎DexVerse™,以此为“机器人大脑”启动商业化落地。

跨维智能在机器人系统的研发上,非常务实,首先选择了距离商业化应用最近的智能制造场景。

跨维智能为工业机械臂装上“大脑”和“眼睛”,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只要提供一张零件的3D模型文件,机器人经过数小时自我学习训练后,无论零件如何堆放、姿态如何变化、表面是否沾染油污、环境光线明暗等,都能实现识别与操作,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

在智能制造场景逐步成熟后,跨维智能将目光投向更具前瞻性的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

彼时,机器人行业也来到关键节点。随着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掀起全球热潮,帕西尼、普渡等企业纷纷发布相关产品,具备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赛道迅速升温。

面对激烈的竞争格局,跨维智能在启动时机上并不占先发优势。

为了迎头赶上,贾奎邀请前三星电子首席工程师、机器人领域资深专家金毅博士出任CTO,并设下目标,在两个月内完成公司首款人形机器人产品研发。

“这是我做过的在时间上最有挑战的项目。”金毅回忆道。但凭借在机器人领域的积累,金毅最终还是完成了挑战。

2025年1月底,跨维智能发布首款人形机器人产品W1,与优必选、普渡等企业同台,在深圳南山区举办的活动中首次亮相。

创业邦,赞515



给机器人装上“黑客帝国”

当同期竞技的人形机器人竞相展现动作灵活性时,W1的核心差异点在于其搭载的Sim2Real智能“大脑”,具备自我生成训练数据并持续进化的能力。那这套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体有何优势呢?

要理解Sim2Real真正优势,我们需要回到具身智能的起点,即如何让机器理解和适应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

在Sim2Real技术路径出现之前,机器人学习物理世界的方式更像是一种“笨重的模仿或探索”。如,模仿人类动作,复现演示轨迹;或让机器人在现实中“试错”学习;或预设程序,让机器人按既定路线操作。

这些方法既难以让机器人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无法使其在未知环境中灵活应变。此外,传统学习模式依赖在真实场景中反复试错,数据采集与场景搭建成本高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针对这个痛点,贾奎基于Sim2Real技术路径,开发出能够自我生成数据的仿真系统,并将其集成于机器人的“大脑”中。该系统构建了一个堪比《黑客帝国》的虚拟世界,为机器人提供无限接近真实的训练场。

在这里,机器人能进行海量的虚拟训练,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掌握成千上万场景,甚至能学习现实中难以复现的极端案例。整个过程数据自动生成,无需依赖人工大量采集,成本几乎为零。

这种训练方法使得具身智能的应用效率得到提升。





实现量产交付

为了快速实现商业化落地,跨维智能将机器人的“大脑”和“视觉”组合成标准模块,再与库卡、ABB等机械臂进行组合,作为具身智能解决方案提供给合作伙伴。

凭借“零成本试错”、“一机多用”等优势,这套方案很快打开了市场,接到了数百个订单,目前,已经落地五十多个行业,在美的、中国中车、海信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生产场景中进行应用。



在智能制造场景取得成功后,跨维智能开启了人形的本体研发,成功推出W1 系列产品,并于今年7月份发布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W1 Pro。

目前,基于W1 Pro开发的咖啡师机器人已入驻商业服务、咖啡制作、迎宾导览等场景,成为引流利器;W1 Pro也进入科研教育领域,为高校提供了可靠易用的软硬件基础平台。

根据跨维智能负责人透露,2024年,公司整体营收已达数千万元。今年预计业务体量持续增长,并且人形机器人新品实现快速量产交付。

“在商业服务领域,尽管人形机器人业务自下半年才正式启动,但其发展势头已超出我们预期,必将稳定增长。”跨维方表示。

谈到未来愿景,跨维智能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在未来打造出“产生价值的通用型具身智能产品”。其目标并非只追求实验室中的Demo展示,而是通过标准产品,不断拓展其能力边界,最终服务更广阔的人群和场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