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两个魔芋概念股的资本故事:盐津铺子向左,卫龙向右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明 壹览商业官方账号 时间:2025-10-23 20:55:21
大单品魔芋,对两者有不同的意义。

出品/壹览商业 李彦

当下的零食赛道,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单品魔芋。

过去两年,它从火锅配料变成货架主角,从餐饮原料变成资本宠儿。低脂、低卡、可复制,这种带有健康幻觉的零食,恰好击中了消费市场的情绪中枢:吃得爽,又不用负罪感。

资本嗅觉比消费者更快。被称作魔芋第一股的一致魔芋(839273)股价在过去一年从10.46元一度飙升至59.68元。而作为魔芋概念股的两个龙头企业,盐津铺子和卫龙的股价也分别上涨至98.98元和17.58港元高点。

其中,盐津铺子靠大魔王魔芋素毛肚切入健康赛道,以渠道密度与上新速度持续放量;卫龙则凭魔芋爽延续辣条时代的品牌势能,成为年轻人心智中辣而不罪恶的代名词。它们共同完成了魔芋从原料到爆品的跃迁,也重新点燃了零食赛道的新增长幻想。

但幻想终归要与现实对账。盐津铺子、卫龙的财报和股价双双透露了一个信号:魔芋的风口,来到了下半段。

魔芋玩的不是健康牌

在零食行业的周期中,魔芋满足了一个时代性的想象在消费降级与健康焦虑并存的背景下,找到一个既爽口又无负担的解法。

它是一种低脂、高纤维的天然原料,既具备健康食品的心理补偿,又能通过复合调味重建零食的刺激体验。这种双重属性让魔芋成为极少数能够同时对接轻食文化和嗜辣文化的产品。

魔芋的原料加工门槛不高,供应链成熟、成品标准化程度高,既能做丝、能切片、也能模拟素毛肚的形态。企业只需调整口味与包装,就能以低成本实现新品爆款的外观。

壹览商业注意到,过去两年,魔芋品牌的传播逻辑却有了变化。

在爆红初期,主流做法是以低脂/低卡/轻负担等健康标签切入,把魔芋包装成辣条的更健康替代,迅速打入注重身材管理的年轻人群;比如卫龙魔芋爽产品页显示100g魔芋爽满足人体每天24%膳食纤维所需,是身材控的私藏解馋美味,盐津铺子麻酱素毛肚包装页上,写有富含膳食纤维,好吃轻负担。阿宽魔小饱魔芋凉面,直接标注0脂低卡面体。

然而,现在魔芋单品的叙事重心转向好吃/辣爽/嚼劲和还原度。2024 年以来,卫龙相继上线麻酱魔芋爽等更强调风味层次的单品;盐津铺子则以大单品×大口味推进麻酱、酸辣、香辣烤肉等组合,并与三养推出火鸡酱味联名,整体叙事更靠近重口味零食。

这是因为,魔芋的健康牌真不好打。在多份第三方检测中,不少魔芋制品的含盐量、钠含量甚至高于部分辣条;为了追求口感,企业往往加入淀粉、糖、增稠剂与大量调味油,使得热量并未如宣传般无负担。

这个现象也意味着,魔芋爽最核心的增长逻辑变化了。竞争逻辑回到了零食行业的底层规律:口味、价格与渠道效率。上半场靠健康叙事放大用户想象,下半场拼的是复购与动销。但显然,魔芋爽的增长已经过了最容易的阶段。

魔芋红利仍在,但成本压力值得重视

魔芋爽成为休闲食品领域的现象级品类,卫龙、盐津铺子是获利最大的两个企业。卫龙靠魔芋爽完成从辣条到蔬菜制品的跃迁,盐津铺子则凭大魔王系列一战成名,在零食行业集体过冬,多家上市企业利润腰斩的背景下,业绩逆势增长。

2024年,魔芋爽带动卫龙蔬菜制品营收同比增长 59.1%,达到 33.7亿元,首次超过辣条业务,成为公司营收主力。同年,盐津铺子的休闲魔芋制品营收 8.38亿元,同比增长 76.1%,占比 15.8%。

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卫龙的蔬菜制品营收同比增长 44.3% 至 21.09亿元,占比 60.5%;盐津铺子休闲魔芋制品营收 7.91亿元,同比暴涨 155.1%,占比升至 26.9%。华泰研究数据显示,两家企业合计市占率超五成,其中,卫龙市占率约为42%,盐津铺子市占率约为13%。

然而,红利的另一面,是成本的上涨。据《北京商报》报道,魔芋的高速增长正持续向上游传导压力。魔芋精粉价格在2024年翻倍上涨,从每斤2元涨至4元左右;鲜魔芋价格从每吨3000元涨到六七千元,魔芋精粉更是一度突破 9万元/吨。

盐津铺子在半年报中披露,魔芋精粉采购均价较上年同期上涨超 30%,导致公司毛利率从 32.53% 下滑至 29.66%。卫龙同样受到原料波动影响,蔬菜制品毛利率由 52.52%降至46.5%。

与此同时,竞争的门槛正在被迅速抹平。三只松鼠、劲仔食品、洽洽食品、周黑鸭、来伊份等三十多个品牌已相继推出魔芋制品,赛道从爆品转为红海。产品创新也集中在口味与形态的延展上从麻辣、香辣到火鸡酱、酸辣火锅,再到鲜笋魔芋、贡菜魔芋,乃至魔芋干、素虾仁。

换言之,行业正经历标准化→过度竞争→微创新的阶段性循环。

资本市场已经提前给出了反应。2025年6月,盐津铺子股价一度冲至 98.98元,随后回落至70元区间;卫龙港股股价从 17.5港元的高点跌至约 10港元。

显然,魔芋的红利并不会迅速消退到2025年中国魔芋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 300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仍可维持在 11.8% 左右。但对于卫龙和盐津铺子而言,关键不在市场是否增长,而在如何以更稳健的结构去承接增长。

魔芋成卫龙的生命线,但盐津铺子不是

对比两家企业看,对卫龙来说,魔芋是品牌重塑的中心品类;对盐津铺子而言,它是产业体系中一块增长迅速的新业务。

上市之后,卫龙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走出辣条。传统调味面制品的增速趋缓,使魔芋爽成为品牌转型的关键支点。从数据上看,卫龙的结构重心已被彻底重塑:蔬菜制品(以魔芋爽为主)收入从2022年的不足30%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 60.5%,实现连续两年超40%的增速。与此同时,调味面制品、豆制品及其他产品两个品类的营收总额是同比下降的。

可以看到,卫龙的产能投入同样集中,公司蔬菜制品设计产能同比增长 59.4% 至 9.47万吨,调味面制品反向缩减三成。

(图源:盐津铺子财报)

盐津的策略更接近产业整合:在云南曲靖建立魔芋精粉加工基地,强化上游控制力;在分销端利用既有渠道网络加速铺货。魔芋在它的体系中,是一个规模放大的节点。

这种结构差异,也决定了魔芋放缓时的风险暴露顺序。卫龙的风险更显性。由于蔬菜制品收入占比过高,魔芋价格与销量波动将直接影响毛利和利润表现。

而盐津的风险更系统化,但分散:原料成本上涨确实压缩了毛利,但公司依托多品类和纵向一体化布局,能在原料端与成本端之间实现部分对冲。

两家公司在打法上的差别,也强化了这种分化。

卫龙更依赖品牌心智的更新。它以健康辣味重新定义零食,强调爽而无负担的感官体验,并通过代言人与新品频率维持热度。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叙事集中、动销快,但劣势在于周期性强,容易受舆论与流量波动影响。

盐津铺子更依赖渠道密度与供应链控制力。它强调上新速度、终端覆盖率和工厂效率,把大魔王系列纳入既有分销体系,利用系统化的经销商网络稳住销量。前者靠消费者认知驱动,后者靠渠道体系驱动。魔芋放缓时,品牌模式受到的是市场端压力,渠道模式受到的是成本端压力。

整体看,魔芋证明了零食行业仍然有制造新叙事的能力,也暴露了爆品周期的短促本质。

这场关于人类猫条的狂欢,也让行业重新认识一个事实健康零食的边界,不由原料决定,而由运营体系决定。魔芋之后,赛道仍会不断更替,但逻辑不会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