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AI 眼镜火了,但……

IP属地 中国·北京 学申论的谈妹 时间:2025-10-24 08:10:11

*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19期内容


今年以来,AI眼镜着实在电子消费市场中掀起一股浪潮。有观点指出,AI眼镜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新一代人机交互核心终端。当下的AI眼镜究竟能做什么?从“有智能”迈向“真智能”,还有多少技术鸿沟与产业瓶颈亟待跨越和突破?

“百镜大战”悄然开启

在广州某品牌体验店中,半月谈记者将AI眼镜对准一张公众人物的照片,轻声发问:“这是谁?”镜框上的微型摄像头迅速捕捉图像,不过数秒,镜腿扬声器便传来清晰回应,声音经由骨传导技术精准送入耳中,整个过程流畅自然。

“自产品上市以来,咨询和体验者络绎不绝,很多门店甚至一度断货。”一名店内工作人员说。来自天猫平台的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7月,AI眼镜类产品的交易规模较去年12月激增8倍,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未来通过AI与AR的结合,眼前可以看到智能世界。比如面向一处名胜古迹,眼镜就可显示出它在10年前、100年前、1000年前的样子。”深圳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这样描绘智能眼镜的未来图景。

追溯历史,智能眼镜的演进早已有迹可循。自20世纪中叶起,眼镜的功能就不再囿于视力矫正,而是逐步拓展到增强现实感知。60年代,“计算机图形学之父”伊万·萨瑟兰研发出首个头戴显示装置,奠定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石;2012年,谷歌推出首款AR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却因各方面所限未成爆款;2016年,VR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后,一波VR眼镜也曾集中涌现。

近几年,微芯片、传感器等硬件性能大幅提升,外加AI大模型技术加持,智能眼镜迎来新一轮进化潮。2023年9月,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以其轻量化设计与流畅AI交互赢得市场青睐。国内外厂家纷纷跟进,正式拉开“百镜大战”的序幕。

据咨询公司CINNO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AR/AI眼镜销量达26.2万台,同比增长73%,创历史新高。预计2025年全年,全国出货量将达90万台。

“它可能还没法让用户‘惊叹’,但打开了想象的大门。”在数码博主小辰看来,AI眼镜不仅将科幻场景带入现实,更可能成为视障群体的“数字眼睛”,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9月12日,2025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开幕,观众在展会现场了解一款助听AI智能眼镜 梁旭 摄

“真智能”尚未到来

尽管前景广阔,当前的AI眼镜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距离用户期待的“真智能”尚有明显差距。

——功能体验未达预期。部分消费者反映,目前市面上中低端产品功能仍显“鸡肋”。例如,无显示功能的AI眼镜需完全依赖语音反馈,“问-等-听”的流程更像在使用智能耳机,而非眼镜。在具备AR显示功能的高端产品中,续航能力普遍不足,严重制约实用性与沉浸感。

“花两三千买的眼镜,新鲜感一过,就放在角落里‘吃灰’。”一名用户如此吐槽。

——技术“三角困境”亟待突破。“重量、显示与续航构成一个难以调和的三角矛盾。”四川影目科技合伙人张星智直言,长续航往往需要加大电池,重量就会上升;追求高清全彩显示,则对芯片算力与能耗控制提出更高要求。这一系统性问题,需依赖电池技术、光学模组与芯片能效的全链路突破。

李宏伟补充道,如何在镜腿有限的物理空间中实现高效运算与散热,是当前研发的核心难点。

——隐私安全引发担忧。AI眼镜的隐蔽拍摄、录音能力引发舆论关切。有法律界人士提醒,必须警惕其成为新一代“偷拍神器”。目前,尽管部分厂商通过设置LED指示灯、数据加密等方式强化隐私保护,但仍存漏洞:强光环境下指示灯难以察觉,加密系统也可能被攻破。

“厂商需要在隐私保护上做更多的技术优化。”小辰表示,“例如指示灯可以在不影响拍摄体验的情况下,做得再明显一些。”

未来落子何处

“AI眼镜实现从‘手动触屏’回归‘自然感知’,发展方向契合人类最本质需求。”有业界人士指出,虽说前路挑战重重,但行业仍对AI眼镜的未来充满信心。

融合赋能,打开虚实之门。市场调研机构Omdia高级分析师林麟表示,AI与AR等技术融合发展是未来的长期方向,AI可以提升AR交互的智能性(如手势识别、眼动跟踪等),AR则是AI合适的显示载体。

张星智更进一步展望了“眼镜+脑机接口”的可能:“如果未来非侵入式或半侵入式脑机接口能够植入用户的眼镜端,AI眼镜将会达到更加前沿的人机交互形态。”

生态共建,打破应用孤岛。未来,AI眼镜能接入更广泛的物联网生态。例如,结合摄像头与手势识别,用户指向电器即可语音控制,“抬起手指说‘打开灯’”将成为新的交互方式。

“现在想买一杯某品牌咖啡,需在手机中切换多个应用完成下单、支付、取码与导航。未来,只需对眼镜说一句话,中间步骤都将由它调用生态内的合作接口悄然完成。”张星智描绘着AI眼镜应用的未来场景。


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参观者在体验AI眼镜

国产崛起,加速自主化进程。中国制造正深入全球AI眼镜供应链,亿道信息、歌尔股份等企业已承接大量国际品牌的硬件代工。在主控芯片、存储芯片等方面,本土厂商也在加快技术替代步伐,逐步打破海外企业技术垄断。

“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努力,但推进AI眼镜产业发展不能只靠单点突破。”李宏伟认为,AI眼镜要实现“真智能”,必须从芯片、光学、交互、生态建设等各方面实现系统创新。

半月谈记者:钟焯 李叶千

原标题《AI眼镜:凭“真智能”开启想象》

封面图由AI生成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