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承德露露,温水煮青蛙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俊 斑马消费 时间:2025-10-24 10:55:21
承德露露杏仁露销售下滑

斑马消费 范建

当大单品杏仁露陷入增长瓶颈,承德露露四面出击,试图找到第二增长曲线,今年更是跨入热门的养生水赛道。

但今年前三季度下降的业绩,让公司进一步看到,短期内新品难以弥补杏仁露销售下滑的缺口。

更让投资者感到不满的是,去年11月公司抛出的一份7亿元回购计划,执行龟速,难以提振市场信心,以至于公司股民在难得的A股牛市中温水煮青蛙。

业绩双降

作为杏仁露细分赛道的绝对一哥,承德露露()却在今年遭遇业绩大滑坡。

昨日,公司披露2025年三季度报告,今年前9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56亿元,归母净利润3.84亿元,分别同比下滑9.42%和8.47%,这是最近5年同期首次出现业绩双降。

承德露露的核心产品杏仁露,有着较强的节礼属性,尤其是部分北方地区的居民,习惯于购买露露杏仁露去走亲访友。因此,春节是露露杏仁露最重要的旺销季之一。

而2025年春节提前,成为导致公司业绩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原本应该在今年一季度产生的销量,已在去年年底提前释放。

今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02亿元和2.16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8.36 %和12.53%;二季度这两大核心业绩指标的降幅有所收窄,分别为-6.10%和-9.00%;三季度的经营表现超出市场预期,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91%至5.72亿元,归母净利润微降0.28%。

季节性因素导致业绩下滑,这是承德露露长期以来对杏仁露单一产品的过度依赖所致。

虽然,在杏仁露之外,公司也陆续开发出了果仁核桃露、杏仁奶等产品,但杏仁露对整体营收的贡献始终超过90%,且九成以上收入来自北方区域,没有向全国市场铺开。

销售市场的局限,是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

上世纪90年代,露露集团和香港飞达合资成立汕头露露,欲借此快速开拓南方市场。承德露露上市后,汕头露露的控制权被转移到上市公司名下。

而在2001年,承德露露又再次剥离汕头露露,控制权又回到露露集团,与此同时,将利乐包杏仁露加工业务独家授予汕头露露。

借着授权,汕头露露在广东、福建等南方多省生产和销售利乐包杏仁露,形成了南北两个露露隔江而治的局面。

2015年,授权汕头露露的两份《备忘录》被意外发现,南北露露的诉讼拉锯战就此被点燃。

官司从河北达到广东,期间,承德露露将公司前董事长王宝林、前总经理王秋敏告上法庭,认为二人在任职期间主导签署的《备忘录》,直接损害了公司和投资人的利益,要求赔偿各项经济损失合计过亿元。这起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但终究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

尽管如此,承德露露仍没有放弃对南方市场的进攻。2023年5月,公司在浙江淳安设立全资子公司,并斥资3.65亿元投建15万吨露露系列饮料生产基地。截至今年6月末,淳安项目基础工程已完成70%,主体结构完成30%。

市值管理不力

杏仁露等传统产品收入全面下降,新开拓的水系列产品,成为今年承德露露为数不多的经营亮点。

今年,公司相继推出露露植本养生水、LOLO汽心引力气泡水,切入竞争激烈的水饮赛道。其植本养生水系列的枸杞桑葚饮、枇杷秋梨饮、陈皮乌梅饮、桂圆姜枣饮等,已相继上市销售。

气泡水是元气森林以一己之力开辟出来的赛道,经过多年的狂飙突进,市场几近饱和、固化。承德露露作为后来者,进入气泡水市场,已不具备优势,估计很难有大的作为。

养生水是继无糖茶之后,国内水饮市场又一个热门品类,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增长速度惊人。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式养生水以瓶装即饮产品为核心的市场规模达12.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4.5亿元增长182%,成为饮料行业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

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吸引了众多玩家争相进入,蓝海瞬间变成红海。

中式养生水市场的主要阵营已初步形成:

元气森林旗下好自在、新消费品牌好漾等,借助先发优势,占领了用户心智。据媒体报道,好自在上市4个月销售破亿,截至2024年12月,产品销售额已破10亿元,高居中式养生水赛道第一。

另外,三得利等传统巨头,发挥技术优势布局高端市场,与其他品牌形成了错位竞争。

盒马、山姆等渠道商,则联合药企推出联名款,市场策略更加灵活。

今年上半年,承德露露的水系列实现收入接近3300万元,只能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局,后续的市场开拓,仍存在很大的变数。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最难接受的,是在今年难得的牛市中,承德露露不涨反跌的股价。希望公司能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进行市值管理。

事实上,早在去年11月,承德露露就曾拿出一份不低于7.05亿元的股份回购方案,并自愿披露了建行4.9亿元专项贷款,以显示出大额回购的底气和决心。

然而,截至今年9月30日,公司实施回购的总金额才2500余万元,与完成回购目标还相距甚远。

距离公司给自己设定的12个月回购时限已所剩无多,股民怨声载道。在今年9月举行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公司管理层明确表示,将按照回购方案结合市场情况择机实施回购。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