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范儿
曾经被视为零售转型利器的信用卡业务,如今却成为中信银行最难啃的骨头。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贷款余额退回六年前水平,不良率高居同业前列,客户投诉持续高企。
在信用卡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的浪潮中,李志涛带领下的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战略定力与创新突破,反而陷入规模收缩与风险积压的恶性循环。
昔日王者,何以至此?
李志涛掌舵三年未扭转
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交出了一份增利不增收的成绩单,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99%至1057.62亿元,归母净利润微增2.78%至364.78亿元。
尤其在被视为未来增长引擎的零售银行板块,中信银行上半年的数据表现令人大跌眼镜。报告期内,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381.07亿元,同比下降8.43%,占整体营业净收入的39.24%;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91.21 亿元,同比下降18.26%,占整体非利息净收入的30.35%。其中,信用卡非利息净收入53.89亿元,占非息净收入的17.93%。
截至2025年6月末,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1.26亿张,较上年末增长2.12%;但信用卡贷款余额为4584.5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9.05%。这一数字不仅延续了2023年以来的下降趋势,且降幅进一步扩大。
对比历史数据,中信银行信用卡的贷款余额在2018年时达到4420.46亿元,2019年则突破5100亿元,此后便起伏不定,自2023年再次达到5206.91亿元之后又进入下行通道,2024年为4878.82亿元。这意味着,中信银行信用卡的贷款余额规模已跌至2019年前后的水平,相当于六年扩张成果近乎归零。
信用卡交易金额是信用卡活跃度的重要体现。2025年上半年末,中信银行信用卡的交易额为10854.12亿元,同比下降12.54%,这一跌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招商银行同期交易额下降8.54%,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大行降幅在5%左右。中信银行信用卡交易额的下滑速度明显更快,反映出其用户活跃度正在急剧流失。
同时,中信银行信用卡的客户体验也正在下降。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10月20日,关于中信银行信用卡的投诉超2.5万条,主要集中在私自扣费、暴力催收、高额利息等问题,反映出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在客户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短板。
结语
当跑马圈地的扩张模式遭遇行业天花板,当规模至上的经营理念面临质量挑战,转型阵痛不可避免。中信银行信用卡的困境是信用卡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过去三年,李志涛还没能带领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实现逆袭。在存量竞争时代,银行必须重新思考信用卡业务的战略定位,唯有真正理解用户、优化体验、打通生态,才能赢得未来。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