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着降价就没订单,跟着降就是赔本赚吆喝。”这是很多中小餐饮商家在外卖大战中的真实写照。
如今,外卖大战逐渐退潮,但餐饮老板的困境还在艰难修复。
一开始是价格体系被扰乱,外卖新玩家烧钱换量,制造了一批“虚假繁荣”,堂食商家客流被外卖分走,又不得不削薄利润参与恶性低价玩法。
于是,大量几块钱的外卖,推倒了餐饮行业不公平的多米诺骨牌——由于无法像连锁餐饮品牌那样,通过灵活调整策略来平衡利润和折扣,很多中小餐饮商家不仅外卖没赚多少,堂食生意更是受损严重。
![]()
有媒体报道,外卖大战后,有餐饮商家在补贴战后堂食的客人少了三分之一,不仅订单在下滑,还出现了大量顾客在店里坐着点外卖的怪象,严重影响了线下餐饮企业原有的经营秩序。
天气转冷,茶饮外卖生意减淡,宣告外卖大战进入尾声。中小餐饮商家终于得到了喘息之机,努力“回血”活下去,成了接下来最重要的事。
外卖大战“后遗症”
10月16日,第八届餐饮产业大会上,一组外卖大战的全行业数据显示:今年新增的外卖订单中,有75%来自15块钱以下的低价区间。今年5月外卖大战后,通过补贴催生的增量订单中,有将近一半是饮品,许多奶茶店和咖啡店出现爆单。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无非是见效快。奶茶咖啡品牌连锁较多,出品快、标准统一,又不占用顾客的正餐,很容易吸引来“羊毛党”。
蜜雪冰城的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收入148.7亿元,同比增长39.3%,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44.1%。奈雪的茶财报也显示,上半年外卖订单贡献了公司48.1%的收入,明显高于去年的40.6%。
![]()
不过,“补贴后遗症”也逐渐出现。
很多奶茶咖啡门店,在补贴高峰期,相应增加了人手、设备,如今峰值过去,当时的投入很可能就会被浪费。
就蜜雪冰城的数据来看,上半年53000家门店(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同比增长超20%)带来了145亿元物料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9.6%)。
一些未激进跟进补贴大战的品牌,也表达过自己的担忧。
古茗管理层在半年报业绩会上表示,第三季度平台竞争加剧,古茗未激进跟进,而是拥抱堂食,主要担心补贴退潮后利润率持续降低。在外卖大战里,绝大多数加盟商利润率是下降的。
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在业绩会上表示,“补贴和‘价格战’吸引的短期用户并非其核心客群,无法构建长期品牌忠诚度,因此公司坚决不跟风卷入‘价格战’。”
大品牌尚且如此,中小商家的焦虑更甚:不补贴就没单,补贴就是赔本,根本没得选,只能被硬拽进这场补贴战里。
有媒体报道,广西南宁一咖啡店店主发帖抱怨,补贴让消费者得实惠,自己的业绩却直接腰斩,引来众多同行跟帖吐槽。
![]()
有某区域连锁咖啡品牌老板透露,受大型连锁低价冲击,自家原本日销千杯的门店,如今只能卖出四五百杯。
更残酷的是成本账。一家小型咖啡连锁店售价15元一杯的美式咖啡,商家到手仅1.91元,再去掉各种成本,卖一杯亏损0.682元。
为了不被抢走订单,他们只能自己贴钱参战。一款原价10.5元的纯茶,商家自掏7元补贴,让顾客3.5元就能买,但扣除各项费用后,每卖一杯仍亏损0.76元。
追求留量,还是流量?
从逻辑上分析,餐食产品是一门有边界的生意,大概覆盖的地理范围是周边三五公里,涵盖的同一品类商家也有限。一笔补贴进去,给了头部品牌,就给不了中小商家。
被当作“流量武器”的饮品类虹吸效应明显,数量庞杂的餐馆情况更为严峻。
广州番禺广场对面夜市街上有一家木桶饭餐厅,开业半年多以来,65%以上的营收来自堂食业务,此前日均营业额一直稳定在6000元左右。7月电商平台挑起新一轮外卖大战,这家餐厅日营业额骤降至1000多元,最差的时候,一天的收入甚至只有500多元。
堂食几乎断流,外卖又不赚钱。木桶饭餐厅的外卖后台数据显示:一份原价22.8元木桶饭,去掉各种费用,竟然实际收入只有4.11元。最后老板选择了关闭餐厅,及时止损。
和这家木桶饭类似,面对大盘跌至低位的客单价,很多商家为了维持订单量,只能被迫靠低价吸引顾客。
这种“赔本换流量”的模式,让许多中小餐饮商家陷入“低价-低利润-服务缩水”的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竞争显然违背了餐饮行业的发展逻辑。餐饮企业追求的应该是“留量”,是让顾客因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反复光顾,而不是靠短期补贴吸引来的“流量”,补贴一旦退去,顾客便会随之流失。
其实很多连锁餐厅也没有做到全面“赢者通吃”,外卖大战也对自己的堂食生意产生了一定影响。
南城香创始人、董事长汪国玉曾透露,外卖大战以来,南城香单日总流水约增长30%~35%,但是堂食并没有增长,甚至部分门店呈下降趋势。
汪国玉坦言作为商家并无选择权,只能被动参与。而看起来一片向好,但却隐藏着许多问题。一是补贴不会长久,但产品价格下来了,就很难恢复到正常价格水平,顾客会认为低价反而是正常的了。
也就是说,即使在外卖大战中活得不错的南城香,也明白短时间的增长,并不完全等同于长久的经营。
外卖大战带来的乱象引发了关注,2025年监管部门先后两次约谈几家主要外卖平台。
5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四部门针对平台恶性补贴、商家利润压缩、骑手权益保障不足等乱象出手,要求规范竞争、保障多方权益;7月,市场监管总局单独跟进约谈,在前期要求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强调严控补贴规模、聚焦服务本质与强化商家扶持,推动平台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最终引导行业向多方共赢的规范发展轨道转型。
事实上,在年初,电商平台锣鼓喧天声称要“开战”之时,美团作为外卖行业的守擂人,对“反内卷”的态度一直较为鲜明。
今年年初,美团打响外卖行业“反内卷”第一枪,并积极推动产业上下游“反内卷”:如上线骑手防疲劳机制、取消超时扣款、试点养老保险补贴、为商家提供助力金等。
在刚刚结束的餐饮大会上,美团宣布餐饮商家“繁盛计划”再升级,推出四大项举措,追加28亿元帮商家守住利润、健康发展,其中包括:
追加20亿助力金;投入3亿元支持店型模式创新、5亿元推动“明厨亮灶”新基建;推出市井烟火榜、升级商家评价评分体系;免费开放全场景AI经营工具等举措,助力百万好店生意长红;活动现场,美团正式发布最新推出的餐饮商家AI决策工具——袋鼠参谋,该产品目前已向行业所有商家免费开放。
中小商家如何“反内卷”?
“我们正式进入了一个超级性价比的时代,消费者对于超级性价比的追求正在重塑餐饮业。” 在第八届餐饮产业大会现场,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分享了自己观点。
具体来看,外卖大战75%的订单在15元以下,叠加餐饮行业仍处于“恢复期”,今年餐饮行业的堂食客单价已经非常接近2015年水平。
如果不是这场外卖大战,餐饮行业本来已经走上了复苏通道——2019年以前,中国餐饮行业处于稳步上扬阶段,2020年受到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出现波动,近两年缓慢回归增长。
直到电商平台携巨额补贴入场,扰乱了一切。如今补贴退潮,徒留中小商家舔舐伤口,好在市场出现了更多理性声音:靠补贴堆砌的增长是不健康的。
后外卖大战时代,中小商家应该如何改善自己的境况?王莆中认为,性价比需要商家发挥结构性成本优势,实现全方位经营水平提升。
![]()
中小餐饮商家想要实现这样的“降本增效”,在抗风险较弱的情况下,应该抓住的是健康的平台红利,而不是跟着“无脑烧钱”。
比如,很多中小商家坚守味道,登上了大众点评必吃榜。2025年“必吃榜”榜单显示,上榜餐厅中烟火小店占比近80%,许多原本藏在巷子里的特色小店通过榜单获得了稳定客流。
在这份榜单里,有更多的小摊、小店、老店成为主角——40年只为做好一锅甑糕的“马文章胖子甑糕”,守在小巷子每天坚持手作饭团的“夏记早点”,还有藏在北京胡同、不断精进的猪蹄火锅老店“小街猪手”。
这些小店都是「反流量、反好评内卷」的代表,他们从未花钱买营销,有的甚至从来没有听过必吃榜,却因为食客的挖掘和信任,登上了必吃榜,并获得了实际的关注和流量,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们的故事,也帮助他们改善经营状况。
还有的中小餐饮商家,借助美团的拼好饭模式,实现了“低价不亏”;也有人选择使用美团的AI服务,就“智能掌柜”而言,目前已有超18.6万门店开通AI接待。
当然,最“简单粗暴”的还是助力金。今年美团的中秋助力金行动中,十一假期期间为1万多家中小餐饮商家发放了助力金,单笔最高可达5万元。
此外,“卫星店”模式也为商家降本增效提供了新思路。具体来看,因削减了堂食面积,专营外卖,且无需考虑店铺选址是否临街等,卫星店商家整体运营成本可下降50%-70%,人效坪效双提升70%,成本回收周期比传统门店缩减了三分之二,从24个月压缩到8-10个月。
餐饮行业仍存在巨大的机会,消费者对优质餐饮的需求从未减少,只是需要商家摒弃短期内卷思维,专注于产品创新、服务提升和成本优化。
从历史进程来看,餐饮行业的每轮增长,都得益于供给升级而非短期补贴。
对于服务百万餐饮商家的平台来说,探索创新增长点,实实在在地为行业“搭桥铺路”,帮行业走出无序竞争的谷底,是平台的应有之义。
如今,美团率先提供的这套系统解决方案,或将为餐饮商家在“寒冬”的修复中,提供些许暖意。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