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产量激增十倍多!动力电池产业成汽车绿色低碳转型重要力量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0-24 14:07:51

封面新闻记者 伍雪梅

“动力电池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领域。‘十四五’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市场规模、技术创新以及配套体系等多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成为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是记者从10月24日上午举行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信息。这场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一方面发布了将于11月12日至13日在四川省宜宾市举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筹备情况,一方面也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全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情况。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图据四川发布)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介绍,动力电池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力支撑了绿色交通转型。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量从2020年的83.4GWh增长至2024年的超过1000GWh,几年间增长十倍多。产业集中度与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稳占六席,合计市场份额超过60%。今年前三季度,产业延续增长态势,累计装车量达493.9GWh,同比增长42.5%,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是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关键材料研发、单体电池设计与系统集成等环节取得突破,综合性能迈上新台阶。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半固态电池逐步实现装车应用。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

三是产业配套日趋完善。目前,我国已构建起完备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体系,向全球供应了约70%的电池材料、超60%的动力电池。

四是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达约130GWh,同比增长32.7%。通过投资建厂、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积极布局欧洲、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锂电池已成为展现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崭新名片。

五是应用场景多元化发展。除汽车领域外,动力电池在低空飞行器(如eVTOL)、内河船舶、重型工程机械、智能农用机械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推动动力电池从交通能源产品向支撑社会多领域清洁能源转变。



宜宾的重卡充电桩。(伍雪梅 摄)


宜宾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伍雪梅 摄)

在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四川如何抢占赛道?

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昕介绍,自2022年起连续三届承办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以来,四川已累计发布新技术新产品应用600余项,签约重大项目200余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有力推动四川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目前,四川已形成“以宜宾为核心,成都、遂宁、眉山、甘孜、阿坝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从“无”到“有”、从“串珠成链”到“集链成群”的跨越。


2024年11月19日,动力锂电池在我国实现铁路运输,首发仪式在四川宜宾举行。(伍雪梅 摄)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吉明也在会上披露了更多产业亮点。一是产业能级高。2025年1-9月,全省动力电池产量达168.1GWh,同比增长49.2%,全年有望突破200GWh,占全国1/5。二是创新能力强,全固态电池领域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成锂电关键材料及电池系统应用等省级中试研发平台。三是产业生态优,聚集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超200家,全国装车量前十企业中有5家在川落地,形成“锂矿开发—上游材料—电池组件—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体系。

面向“十五五”,四川明确了下一步发展路径:持续发挥建圈强链推进机制作用,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聚焦前沿技术方向引导企业规范发展;加快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研发中心建设,依托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智能固态电池创新中心等平台攻坚固态电池技术;强化产业“左右岸”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设计研发与产业金融协同效能;开展零碳工业园区试点、绿色工厂建设,拓宽动力电池应用场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