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新民艺评|朱光:AI时代,如何以艺术节构建更智慧更敏锐的城市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24 14:08:20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鲁迅先生说:“我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一旦考题里出现这句话,考生多少有些困扰,但是在日前举办的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城市文化,国际对话”论坛上,北大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马思伟给出了绝妙的答案:“算法,会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两棵树;而我们则依然会认为这句话有其独特的意境。”在以“AI时代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的该论坛上,我们意识到AI正在增加甚至改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那么,这是对的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出生在上海市静安区,担任过同济大学副校长,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他对市中心老建筑有着深切的情感,但是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对城市的感情深到骨头里,所以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视角、经历、情感出发去讲述街区故事——结果每一个故事都不一样。”那么,我们认识一个城市确实通过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但这是对的吗?你知道外滩的一面面墙上看起来位置是在左右两边的窗户,到底是“爷孙关系”还是“叔侄关系”?如果不知道,那确实就是不知道这座城市的一砖一瓦是如何垒起来的,摸不清城市的文脉。他最近在用数字技术“激活”城区,围绕宋庆龄故居周围的47幢楼,连点成线地成为一条Citywalk路线,并以高新技术扫描砖瓦的历史参数,“这样就不是你说我说,而是天在说,地在说,这堵墙、这幢楼在说……”每一位市民或游客都可以用手机扫一扫这幢楼的历史文化。如此,很可能发现如今相邻的两幢房子前后“年龄”相差几十年甚至百余年——即便外形看起来似乎很像。AI可以用来识别城市砖瓦的基因,破译街道的“年轮”。相比之下,确实大部分人对自己身处的城市的表达,还是个体而情绪化的。我们当然要书写美好而温暖的城市故事,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历史构建的年轮是如何一圈圈生长出来的。


吴院士提出了以科学方法精细化呈现城市之美的同时,欧洲艺术节联盟荣誉副主席保罗·杜雅尔丹,作为第一位发言的外国来宾,以诗意甚至押韵的英语剖析了节日,对于城市的深刻价值。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云技术诞生之前,我们就有云了——看看窗外,它就在天上。”若用浪漫主义的欧洲艺术氛围的语言来表达,“云”代表的是升华。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二元论——快与慢、真与假,机器与人?但是人的灵魂不是二元的,是鲜活而丰富乃至不可估量的。节日,其实是一面镜子,它未必能解决问题,但是它能映射出问题,让我们更好地反思“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的是有情感、有记忆,最好还能紧密咬合关怀和仪式感的机器——节日正是这样的一种机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就是这样一种机器,这样一片云。节日,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数字,更是我们所有的回忆,以至于不令人感觉孤单。节日,还能重塑出一个同时拥有回忆与未来的是生动瞬间,它在舞台、屏幕和云之间穿越。因为艺术节,我们相遇,并彼此折射出所知所感。艺术还是更深层次的语言,是对问题更丰富的答案,是对紧张更松弛的回应,就是我们的城市软实力。而节日,还能修复破碎的部分使之重新团结、重新出发——这就是韧性城市的意义。


节日,并不仅仅是一种庆祝活动,还创造了大家团结起来一起面对人类社会共同问题的契机。艺术,也是一种实验,可以允许失败。在艺术和充满创新氛围的城市中,我们是否可以一起来试着回答:AI如果用我们个体的方式来画图,那么谁拥有这幅画?在AI与人类共存的全新社会中,我们如何保持公平?节日,为城市创造了各种可能性,让我们始终记得初心。

虽然在内容上,可能显得吴院士与杜雅尔丹主席的话“对立”——但是实际上,技术与艺术正是一座城市发展现代文明的两翼。高理性与高感性同时兼具,才是最优秀的人。聚集优秀人才越多的城市,就是文明程度越为发达的城市。管理城市,诚如指挥执棒交响乐团——每一位市民都可以唱出或者演奏出心声,集体的乐音合奏出城市的曲谱。AI技术可以用于屏蔽噪音,创建更健康的声场,甚至重构社区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互动,如此,可以构成更智慧、更敏锐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原标题:《新民艺评|朱光:AI时代,如何以艺术节构建更智慧更敏锐的城市》

栏目编辑:蔡瑾

文字编辑:江妍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朱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