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玲 10月22日,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简称“PCPD”)发布2024-2025年的年报,明确重点关注提升人工智能安全、加强数据安全、打击针对个人信息的起底行为、促进大湾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等问题。
![]()
报告封面。图据PCPD
这份年报的主题为《善用人工智能 构建数码私隐新时代》。数据显示,2024年-2025年,私隐专员公署共接到3450宗投诉,处理370宗有关“起底”(Doxxing)的个案,接到207起资料外泄事故通报,涉及约130万人的个人资料,展开134次调查,采取拘捕行动20次并拘捕21人,展开刑事调查88次,进行443次循规行动。
据南都·隐私护卫队了解,所谓“起底”与“人肉搜索”类似。具体是指,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匿名讨论区、通信软件等平台,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搜集并公开个人或其亲友的隐私信息,甚至伴随攻击性言论或威胁行为。
在香港,“起底”行为可被定性为刑事犯罪。2021年,香港修订《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引入针对“起底”行为的条款,赋予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就有关罪行进行刑事调查和检控的权力,同时可要求停止披露“起底”内容。
据PCPD介绍,过去一年,针对“起底”行为的执法行动成效显著。私隐专员公署主动在网上巡查发现“起底”个案有65宗,较2022-23年度的841宗大幅下跌92%。与“起底”相关的投诉亦由2022-23年度的676宗下跌至305宗。
该公署就88宗个案展开刑事调查,共拘捕了21人。在这21人中,他们实施“起底”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金钱纠纷(52%)、人际纠纷(29%)及职场纠纷(14%)。
尽管近年涉及“起底”的个案有持续下跌的趋势,但私隐专员公署表示,打击“起底”行为仍然是公署的重要工作目标。
这份年报还指出,生成式AI引发了广泛讨论,与AI相关的隐私风险亦与日俱增。2024年6月,私隐专员公署发布了《人工智能 (AI):个人资料保障模范框架》,围绕“AI策略及管治架构”“风险评估及人为监督”等方面提供建议。
今年3月,私隐专员公署发布《雇员使用生成式AI的指引清单》,为企业制定使用生成式AI的内部政策提供指引。其中明确,使用生成式AI应当保障个人隐私、注重数据安全、预防偏见,并要求机构提高政策或指引的透明度,为员工提供AI工具的培训和资源等。
放眼大湾区,私隐专员公署表示,将积极促进大湾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借此推动大湾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令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